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三次不行他就继续下去,他不相信,王老先生还真的不在乎那些平民百姓,也不在乎他的变法会不会成功。
再次去王宅,魏拾遗却得知王老先生并不在家里了。他有些慌乱,难道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王老先生就已经进宫了吗?他迫不及待的想要颁布下一条律令吗?
魏拾遗慌乱,给他开门的王老夫人却是磁性的说道::“拾哥儿,你这般慌乱做什么?他没进宫,是之前和你一起来过家里的周虞候找他出去了,你要不要到家里等等,他们应当是没多久就会回来。”
王老夫人还记挂着魏拾遗先前离开的事情,想让他进来坐坐问清缘由,不过魏拾遗心思没在这里,就没有进去。
周赟来找王老先生了?为什么?他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在宫里?怎么会到王宅来?
魏拾遗心里满是疑惑,却又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办法,他就只能去周府等着,看看周赟找王老先生到底是做什么。
魏拾遗这一等就等到了晚上,周赟没有回来,他没办法,只能留下口信,让周府的人把他来过的事情告诉周赟。
周府的人对魏拾遗也很熟悉,自然是满口应了下来。
再然后,魏拾遗就等周赟的消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三天之后,周赟派人来叫他去周府。
到了周府,魏拾遗立刻就问了那天的事,周赟也不隐瞒,让魏拾遗坐下,然后开始说他为什么会去找王老先生。
原来是那天周赟决定去宫里找官家禀明此事,但他回到宫里,却发现官家没有在自己的宫殿里,然后他问了一位伺候在官家身边的公公,才知道官家去了皇太后那边。
因为英宗英年早逝,神宗继位时间又早,英宗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神宗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厚望。
此时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还健在,神宗小时候也是受到他们的教导,可能因为英宗去世了的缘故,两位女子会神宗很是在意,因此每月神宗都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那里去,他每次一去,必定在那里待到极晚才会回来。
然而魏拾遗说的那事情也很严重,周赟便只能等着,但他等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他一个人来说这件事,让官家下旨处理那人好像把握不是很大,因为一个县令背后往往都有其他的派别,轻易不能动。
于是,他便出了宫去找王老先生。
现下王老先生最受官家器重,若是他们两个人一起去说这事,那么解决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同时王老先生也是负责变法的事情,要是他同意了,那么神宗对这事也会更加上心。
然后后面的事情魏拾遗就知道了。
当即他就紧张的问道:“那结果如何了?”
周赟眼神复杂的看了看魏拾遗,点了点头,“成了。”
“成了?”魏拾遗怔住,随后更加急切的问道:“可是早先王老先生拒绝了我的请求,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周赟听了,这几告诉魏拾遗他是怎么说服王老先生的。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带着王老先生亲自去看看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亲自去看看那些欺压百姓的县官。
汴梁周围也有县城,那些县城看起来平和,但私底下却仍旧有一些欺压百姓的县官,只是比起那些遥远地方的县令,他们做得更加隐晦,也更加的没欺压得那么厉害。青苗法出来,这些县令自然也动了一番手脚。
只是因为这些人不那么明目张胆,再加上一些势力纠缠,因此朝廷才没处决这些人。
但饶是那些县令欺压得‘轻’,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仍旧很艰难。
王老先生是做过县丞的,也曾经为了百姓做过许多的善事,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大宋变强,百姓也活得更好。变法的时候有牺牲和损失,他早就明白。
可当真正看到的时候,那也太超过预期,心里的想法就难免有些动摇。只要想法开始了动摇,那么开始改变也不是一件难事。
接着周赟再带着他去了一些地方,那一个下午,他们足足走了有两个县城,走访了十十多个村庄,到了晚上,王老先生的想法就再也不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