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1 / 2)

送神 年终 4193 字 9天前

“不是。”一边的阎争挣扎了会儿,再次开口。“二老的事迹,我等有所耳闻。在下想问的是,呃,这鹅……”

这是苏肆的鹅吧?

作为前陵教教主,阎争一早就想退出江湖。可惜陵教余党复教之心不死,他计划找点偏远地方避嫌。正巧赶上阅水阁找人对付那罗鸠悬木,阎争欣然前往。

阎争本以为能与闫清这个兄弟见见,谁知人没见着,倒见了另一位“老熟人”——

白爷正被五花大绑,提在沈朱手里。它近半年吃得太好,肥得要命,绳子间的鹅肉都要凸溢出来。也不知它是不是嗅到了阎争与闫清的亲缘关系,当即昂昂悲鸣,像是在求助。

“嗯?哦,我跟苏教主借的,反正他天天想着和盟主溜出去玩,怎么看也没下墓的打算。这鹅放着也是浪费,都快活活胖死了,不如拿来对付悬木。”

沈朱凝重地望着远方,语速极快。

阎争:“……”沈姑娘,人只有在心虚的时候才会这样多话。

喻自宽拍拍阎争,摇了摇头。这可是沈部主攒的局,此回枯山派两个重量级人物都来了,魔教教主和武林盟主却没有受邀,原因还不够明显吗?

不过这鹅够肥的,与当初简直判若两鹅。要不是他们见过这长触角的鹅妖,简直要以为这是今晚的下酒菜。据说那罗鸠人喜欢剖了肥鹅肝燎火吃,那味道也是一绝。

阎争与喻自宽对视一眼,投出去的目光越发意味深长。白爷似乎感觉到了两人视线,叫得更悲惨了。

是它漏算!是它懈怠!苏肆自私妄为,从来懒得插手这类“大义之事”,何况事关他国。有苏肆这个魔教教主娇生惯养着,它本以为可以颐养天年。谁、谁料敌人实在狡猾,它堂堂赤勾神兽,竟被贼人偷了第二次!

沈朱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主儿,这手可比当初的苏肆还黑。虽说……虽说它没有预测到凶兆,姑且也算欠着沈朱救命之恩,但这混吃等死的好日子明显到头了。

想到温暖清池和鲜嫩鱼苗,白爷悲鸣之余,一双豆眼不禁湿润起来。

不知是不是被鹅叫吵得头痛,这边几人拜祭完宓山二老,时敬之走得远了些。

他停在一处空无一人的雪地上,背对着房屋废墟。此时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雪上白光刺得人眼疼。时敬之套了两件厚狐裘,一片雪白衬上此人圆滚滚的背影,看着有点好笑。

尹辞浇完最后的甜米酒,走上前去:“怎么,难过了?”

“还有一人没拜。”

时敬之半蹲下身,一只手盖上雪地。

“当初‘秘典’……蜜岚女王,最后散于此处。”

尹辞微微一愣,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时敬之只是看雪,尹辞瞧不见他的表情。

“要是没遇见你,这恐怕是我最好的结局——探得一点秘密,掏空心思将其传下去,叫后世生出仇怨、代我复仇。如今悬木已毁,引仙会衰落,国师一脉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她肯定想要知道。”

时敬之抓了一把落雪,他体温偏高,雪沫很快化为雪水。凛冽寒风拂过雪面,吹起一层冰粒似的雪砂。

尹辞沉默片刻,又从拉车上解下坛烈酒。他一道真气削了酒封,将酒坛塞给时敬之。

“你与她说吧。”

时敬之艰难扭头,冲尹辞笑了笑。随即他将烈酒往雪上一洒,金火遇酒,燃起滔天烈焰。天与雪俱是洁净无比,火焰灿金、不见黑烟。

在这短暂的金焰之中,时敬之慢慢站起,终究什么都没说。

他朝那空无一人之处行了个礼,随即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尹辞被那笑晃得心头一跳,没等时敬之旋身,他便将人微微一扯,咬了咬对方的嘴唇。

时敬之微微睁眼,眸子被北地阳光一照,犹如琥珀般清透。他刚想加深这个吻,突然——

“哈啾!”

时敬之自个儿往后退了两步,扭头打了个巨大的喷嚏。他退得太急,险些一屁股坐倒。好在尹辞手快,一把揪住了时敬之的前襟。远远看去,就像抓住个大毛球似的。

尹魔头铁石心肠,当即大笑。不远处几人见了这场面,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醇厚的酒香四溢开来,最后一丝阳火在阳光下熄灭。不知是不是众人的错觉,此地的阴冷之气似是淡薄了几分。寒风渐渐轻微,与人们擦身而过。

就像有谁静悄悄地离开,将袍角轻轻一带。

入了夜,沈朱带五人回了大部队。

说是大部队,其实也就二十人左右。除了各门派出的人手,连朝廷都派出了几位大内高手。欲子脸皮虽厚,到底没好意思当众开小灶。时敬之悻悻地贡献出了所有鱼,教尹辞亲手熬了一锅乳白的胡椒鲜汤。

先前大允动乱,一群人来自天南海北,各自遭了不同风味的罪。如今离国在即,众人不禁感怀,扯天侃地说个不停。结果鱼汤一上,热辣鲜香之气彻底散了寒意。配上大锅好米,人们险些把舌头也吞下去,再没有人顾得说话。

自然无人察觉到,时掌门飞快吞了鱼汤米饭,偷偷拉着尹辞隐入夜色。

次日,众人正式启程。枯山派师徒与施仲雨留在原地,目送一行人渐行渐远。施仲雨眼眶发红,口中刚要出声——

“哈啾!”“阿嚏。”师徒俩同时打起喷嚏。

施仲雨:“……”

算了,她的眼泪和感慨一起生生噎回去了。

施女侠打量了两人半晌,好笑地摇摇头:“北地严寒,二位还是早些回中原为好。这会儿我带了箭马,两位要几个护身梭?”

“一个,一个便够了……哈啾!”

第163章 灯火

冬夜,枯山。

客栈外飘着鹅毛大雪,客栈内咕嘟嘟煮着陈茶汤。前厅昏暗,炭火红得喜人。李大娘削了馍馍烤在火上,焦脆的烤馍配上刚买的辣酱,吃着也挺满足。

李大娘的日子过得不错,数年前,那罗鸠之战几乎对她没啥影响。此地在枯山地域都算荒凉的,鸟不拉屎人迹罕至,连山贼都留不住,流寇也不稀罕往这儿跑。大允从平静到风雨飘摇,又从风雨飘摇归于平静,李大娘的日子硬是没有太大变化。

山那边的镇子有钱,打起仗还知道跑。他们这边格外穷困,大家挪都懒得挪窝。粮食买得到,更别提李大娘自个儿种了菜蔬口粮、又养了几只鸡,哪怕山下人跑光了,她补点山货也能凑合着活。

她那双儿女鲜少回来,老人春夏秋冬毫无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