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戎不甘心,试图联合其他部落,然而小国家们早就与他们累积世仇,合作只会让百姓愤怒,而大禹也不会放过他们,因而北戎单于排除二十几名使者,全都空手而归。
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同盟军队一路从燕云关打到北戎边境,再入鹿城,再一路势如破竹地攻入南都。
南都与北戎朝廷所在的北都已经很近,无奈之下,北戎单于放弃北都,将朝廷中坚力量和皇室迁往更北方的雍和城。
以雍和城为基地,展开保卫战。
生死存亡之际,北戎士兵不再逃亡,奋起反抗。他们的确是打战的好手,全力反扑下让同盟军吃了不少亏。
打下南都后,同盟军便打得十分艰难,进度很小,同盟军便有了打道回府的打算。
对于想要走的人,戚司一概不拦,然而,同盟军里国家众多,都有自己的私心,在分割北戎土地和财宝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戚司态度十分强硬,请示了朝廷后,就按朝廷定的分配给众小国。
小国们知道大禹现在实力强大,就算觉得不公平也只能忍气吞声。
如此在南都胶着大半年,同盟军看攻不下北戎,陆陆续续撤军,现在只剩下大禹的军队驻扎。
一开始,朝廷知道戚司打赢了战争,十分高兴。
又打赢了,欢天喜地。
再后来一直赢,大家就渐渐麻木。
到了后来,戚司不止打退北戎军队,还打入了北戎腹地,拿下鹿城,朝廷震惊了。
皇帝很震惊。
民间又是震惊又是兴奋。
自大禹朝,不,前朝开始,北戎强大起来后,从来没有中原军队能打入北戎腹地!
如今戚将军能拿下鹿城,史无前例!
只有太子,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
太子和戚将军的关系在盛京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戚将军立下如此大功,谁还敢质疑太子的地位?
皇帝觉得,打到鹿城已经差不多了,让戚司回来领赏,没想到戚司没回来,还说现在北戎不足为惧,可以一鼓作气地拿下。
这封大言不惭的奏折呈上皇帝的御案,皇帝看了十分不可思议,又把奏折拿到朝廷上讨论。
朝廷百官惊得掉了下巴。
原本在他们的设想中,把北戎赶出边疆已经是终极目标,拿下鹿城已经出乎意料,现在戚将军说还可以拿下整个北戎?
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为了退不退兵这事儿,朝廷百官吵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