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2)

“你又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是何含义?”何安缓缓出声道。

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名字因何而取,因何而得。

“我想,便是这般含义,愿你永生永世安平。”萧灵隐只这般说道。

“似君这般人,常人见之,应皆如我所想,望君安好。”

身后人靠的越发地紧,何安缓缓将手放在搂在自己腰间的手之上。

风光正好,清风微拂,云层逐渐淡开,天边露的一抹斜阳洒在二人身上,浅而耀目。

萧灵隐便放开搂在那人腰间的手,遮住那人的眼。

“天光刺眼。”萧灵隐轻声道。

“不必遮了,让我见见这光。”何安轻轻叹道。

冬日既过,很快礼部举办的省试即将来临。

春闺应举,便在眼前。

当朝科举,有设常科,特科二类。

常科最普遍,而常科中进士科更是重中之重。

为改前朝藩镇之乱,当朝重文抑武。

为抑世家大族作乱,更是大开科举,取士颇为宽厚,多提拔寒门子弟。

出身不限制个人发展,即便是商户之子,甚至是佛道教中人也可参加科举应试。

省试三年一次,已为朝中惯例。

读书人皆有三考,解试,省试,殿试,层层向上,其中若有一层失败,便要重新来过。

萧灵隐本在家中柳州参加了解试之中的州试,获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只待冬日一过,参加春闺,一展身手,最后去那朝廷大殿,面对帝王至尊,才露心中胸怀抱负。

科举竞争尤为激烈,擢选几率更是微小,省试往往几百人取三十余人入殿试,擢升几率基本都在百分之十以下。

一次不过,便得三年之后重新来过,因此有不少士人五六十岁才登进士科,方得一个特奏名出身。

若是登科及第,便是光耀门楣,皆大欢喜。

若被提名三甲,更是如同一朝成名天下知。

因此沈飞,萧灵隐二人和寺内几个一同备考的书生皆是不敢过分欢闹,多是苦读诗书,温习经文,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意。

何安因此也落得不少清静。

第77章 第三个世界15

正月朔日, 乃一岁年序,谓之元旦。

家家户户, 爆竹连连, 饮屠苏酒,多食素饼。所谓素饼,即长寿面。

这一日, 无论贫富,游玩不绝,家家饮酒宴会,笑语喧哗。

皇宫之中亦是欢声笑语, 早在前几天, 宫中的宦者连同宫女们都点起了宫灯, 换起了发放的新衣, 面上皆是带着笑意。

只是这欢喜向来并不长久。

不过一夜过去,宫中便恢复了冷淡。

只因昨夜家宴过后,四皇子之母,宫中盛宠的贵妃柳氏少见的被帝王所斥责,帝王之威严,让宫中上上下下人人自危, 不敢犯下任何过错,生怕触怒帝王或是宫妃。

帝王居住的承恩殿内,永平帝高居上座,看着前朝传过来的奏章,看到一处, 惶然一笑。

接着他放下奏章,靠在座椅上,出声道:“裕德,你说说,朕这个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

身旁侍奉多年的侍者裕德,听闻此话,不敢随意出声,只静静居于一旁。

“为帝,受人所拘束。”永平帝起身,看着寝宫大殿,叹息道:“他们一个个都要朕立太子,说是国体大事,当立长立嫡,若是当年萱娘生了个儿子,怕就没这番争端了。”

裕德不敢出声,萱娘是当朝皇后高氏小名,高皇后是曾经支持永平帝继位的郑太后所选定,帝王虽不喜皇后高氏,但颇为敬重。

裕德知道一直以来,帝王都属意贵妃柳氏之子,又顾忌生母苏太后,苏太后对柳妃这个迷惑自己儿子,让自己儿子饱受朝中大臣指责,变得不再听自己话的女人很是不喜,早在几年前就直接对帝王明言,如若立四皇子,当起争端,难服众人心。

至于郑太后则是文宗之生母,且曾为皇后,也是当初决定拥立永平帝继位的关键人物,郑太后虽然未有任何意见,未曾和任何人说过当立谁为太子,但当年文宗去时无子,有二弟,一为淮王,一为宁王,因淮王早死,唯有一子,朝中大臣本有属意颇有贤德之名的宁王,但郑太后强烈要求按长幼顺序追立淮王,又立当时身为淮王之子,被封为安郡王的永平帝继承父亲的皇位。

郑太后如此拥立正统,加之其他因素,前些年永平帝丝毫不敢立柳贵妃之子为皇太子。

拖到如今,虽郑太后前些年已去世,但永平帝依然不愿早早做下决断。

既无嫡子,当立长子。

但永平帝颇不喜皇长子楚宴,一拖再拖。

立嫡立长之事,足足争论了五六年,直到如今,朝中渐渐分为三派,一派是坚持立长子楚宴的浙党,一派则是坚持贤德有为,能者居之的洛党,最后一派则是揣摩上意,颇想拥立四皇子的吴党,但近些年以来,浙党一直占据上风,朝中抱着守成,行祖宗之法,立长立嫡,求得一个朝政稳定的大臣数不胜数。

洛党式微,吴党因为亲近柳贵妃,更是被浙党吴党共同鄙之,不愿与之来往。

朝中如今复杂的党派之争也有不少原因来自于十五年前新党旧党之争。

二十三年前,永平帝初登帝王之位时,年不过十八,年号本定为元泰,后永平帝虽年轻,却有大志,在元泰三年初,与当朝宰辅范纯行新法,改革鸣新,可惜新法施行不过四年,便引起轰然大波,争端不断。

朝中新党旧党之争渐起,范纯为首的力求改革派被称为新党,强烈要求废除新法的一派被称为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