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好的默写经书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不要间隔时间太长,吃个饭喝个水睡个觉什么的,都可以,但若是因此直接间隔几天那就有些过分了,默写经书的那种“意”就会因此断掉,连接不上,失了修行的本意。
这样的小要求,纪墨一向是严于律己的,所以,他的这些经书之中不会有半本的存在
呃,不对,还是有一本的。
纪墨想着,点开了一个距离大群光点比较遥远的、在边角的一个光点,光点打开,是一本无名经书,前半部分都是空白页,后半部分,才是文字。
目光定在这本经书上,经书并非无名,这是广济所写的最后一本经书,他当时气力不支,书写起来颇为费力,每一个字,好似都要颤巍巍半天,才能写出不那么摇晃的字体来,哪怕这一本经书并不算厚,他却写了很久,也只写了半本,后面再也写不上了。
是纪墨代为写完的。
也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让人代写,认为不损其意,师父之意,弟子之意,仿佛借着这本经书连续在了一起,有一种传承之意。
想到这里,习惯性地,经文已经在心中,默念至断续之处,看着自己所写的文字,继续念完了这本经书。
书页翻到最后,有些惆怅,纪墨挥挥手,任由这个光点离开面前,回到原来的边缘位置上,那个位置,若有地图,应该就是广济圆寂的那个寺庙了,当时的这本经书就留在了那里。
“不可选。”
虽这本经书很有意义,对纪墨而言有些意义,但,并不适合作为选择。
传经人,怎能不传多而传少呢?
目光汇聚在那一大堆几乎重叠的光点上,这些,就是纪墨在法华寺所默写出来的所有经文了。
“不看不知道,原来我竟然默写了这么多经书吗?”
有些事情,天天做,日日做,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现在看来,竟然也是个很宏伟的工程量了。
若是一开始就告诉自己要默写这么多经文,恐怕天天叫苦,并不会觉得自己能够完成吧。
“阿弥陀佛。”
道了一声佛号,纪墨随意点中其中一个光点,看似随意,却也选了佛经之中的大部头,一部千册,便是有一二折损,剩下的,稍稍坚持,总还能够看到未来的景象。
有的时候,纪墨还有些羡慕这些作品,人活百年少见,物存百年,却是可以期待的,更不用说有些能留存到千年之后的作品,当真是见识了主人家不曾见过的历史沧桑,当得起老古董的地位了。
【请选择时间,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
“五十年。”
经书藏在法华寺中,五十年,法华寺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应该还都跟过去一样。
身体如蝉蜕,灵魂脱壳出,袅袅升于青天之上,俯视下方大地,法华寺的金顶格外灿烂,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似照耀一方天地,庇护一处田园。
红墙金瓦,独成一景。
些许光头和尚,仿佛在望,能够看到他们来往碌碌,各有事情,乍一看去,并无一人清闲。
钟声再次响彻,像是向世人宣告一件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又像是在向这人世告别。
滚滚红尘不可恋,独去西天问真经。
升也,升也,莫回,莫缓。
前路漫漫,修行无归,可有金光铺地,令吾不履凡尘?
来是人间客,去是天上佛。
一生来去无所求,度化,超脱。
阿弥陀佛。
一声佛号,若习惯,若自然,冥冥之中似在心底留念,纪墨若那放飞的风筝,被线牵扯着,再次落到下方,看着那僧舍院墙,恍若未变。
一声声佛经,是谁在超度,又是在超度何人?
那燃起的烟中,是谁的尸骨已度?
不知不觉,纪墨也和了那梵呗之音,一同念起经文来。
第574章
五十年。
法华寺的藏经阁内,同济踩着梯子放上一本经书,梯子有些年久失修,一根横木已经朽了,上去的时候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下来的时候,一脚踩上,竟是直接空悬,措手不及之下,同济从梯子上滑下来,跌倒在地,连带着梯子倒下来,砸了旁边儿的书架,发出巨大的响声。
“怎么了?”
有听到声音的年轻和尚过来,看到跌倒的同济,还有那歪倒的梯子,忙去先扶了梯子,走进来,再要扶起同济,同济已经拖着腿起来了,手扶着书架,有些艰难的样子,脸上却先扬起了无事的笑容,看向过来帮忙的和尚。
“师叔也当小心些,不看看自己多大年龄了,还这么爬高上低的,若要什么,跟我说一声,我来帮忙就是了。”
年轻和尚责怪了两句,手上却不怠慢,扶起了同济,帮他拂去僧衣上的尘土。
“同济也老了啊!”
在一旁的纪墨看着,不由感慨一句,当年面皮还算光嫩的同济,如今也是一张满是斑点皱纹的老皮子了,不过托赖年轻时那还算清秀的面容,老了也不显得粗鄙,依旧慈眉善目的,更多了些亲和力,不再是那么傻乎乎的感觉了。
同济冲着那年轻和尚笑了笑,并不出声“啊啊”,也并不与之比划一些不成系统的“手语”,只笑着,双手合十,动了动嘴唇,似乎默念了一个佛号。
“师叔还要拿什么,我帮师叔拿。”
年轻和尚快人快语,说着就要去挪梯子。
同济拉着他,连连摆手表示不要,年轻和尚只是不听,眼看着他要取经书下来一本本问过,同济只能无奈地笑着,把桌上的几本经书拿过来,做了一个“插入书架”的姿势来,让他明白这是要往上面放书的。
两个和尚,一个递书,一个踩着梯子往上放,倒是配合得很好,很快就把那些经书都归拢到书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