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2 / 2)

负责人态度很友好:“您目前在厨师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给您评这个大使也是想让您继续做下去,今年上面对于文化这一块很是看重,也希望您能将我们的特色文化展现给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和粉丝。”

司星神色一动:“我接下来想要拍摄一个系列的视频。”

负责人果然很感兴趣:“哦?”

司星把自己走遍全国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实有很多文化在各地流传着,只是很少有细节把它们都串联起来,我想试一试。”

而且:“让它们继续蒙尘的话太可惜了,我也很期待能看到它们重新焕发光芒的样子。”

真希望未来的文化会像是大宋时期的商业文明一样蓬勃发展,人人都会歆羨、期待。

它们是明珠,不该继续落在尘埃里。

作者有话要说:啊,问问你们看不看这个系列,不看我就放番外去了~因为有一部分可能和美食关系不太大

第63章

近期姜清说有一场京剧要上演,给司星送来了几张票,让他有空就去看看。

司星没什么事,就和谢洵一块去了。

他提前跟姜清预约了说想再拍一期视频。

上回拍的那一小段《何文秀》让观众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陆陆续续有粉丝给司星发消息希望他能再出一期相关视频,毕竟那短短的几秒钟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太少了,现存的关于戏剧的资料又不多。

省戏剧院成立以后倒是有发过一些消息,但说实话,大部分内容对于他们这些从未接触过的观众来说,有点难理解,那些“二簧”、“西皮”之类的,他们听过了就忘,是好听,但是有点听不懂。

有点阳春白雪的意思。

所以想让司老师整点简单易懂的。

司星整理了一下资料,去了姜清那里。

之前那个馋肉吃的小孩儿又长大了一点,见了司星来就扑上来:“哥哥我记得你!你做饭特别好吃!”

姜清自从去戏剧院当了指导老师以后,一个月工资很多,戏班子还有扶贫救助金,这群小孩儿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了,至少每周都能吃上肉了。

这也是上面的意思,小孩子家家的,天天练功练唱念做打太耗费体力了,虽然营养剂够用,但也偶尔需要补充一下别的营养。

不过给他们做饭的厨子其实手艺一般,如果没有司星之前做的那顿饭,或许他们能吃得开心一点,但是吃过了司星做的饭菜以后,这个厨子的就一般般了。

唯一的优点是厨子很会学习,发现戏班子的小孩儿们对自己的厨艺反响一般,已经在积极学习司星的做菜方式了。

但是小孩儿依旧对司星印象深刻。

司星蹲下身:“你学唱戏学得怎么样了?”

小孩特别自信:“一整段的《何文秀》我都会唱了!”

不仅会唱,他都已经能上台表演了。

姜清说:“之前有个青少年比赛,他傻乎乎报了名,结果要上台了人都傻了,人家都是上去表演开机甲和近身搏斗之类的,他在台上唱完了整段的《何文秀》,把评委唱得一愣一愣的。”

司星问:“比赛没规定主题吗?”能让这小孩儿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姜清也哭笑不得:“人家是青少年才艺大赛,倒也没偏。”

关键评委当时听的时候虽然愣了,却也能听出这小孩儿唱得好,才艺才艺,又没说不能唱戏,而且正因为他这神来一笔,硬是让评委记住了他,在一群机甲秀里脱引而出,拿了第一名。

小孩子啪嗒啪嗒跑去把自己的奖杯搬过来递给司星:“给你摸摸我的奖杯。”

司星顺应着摸了摸,夸他:“你真棒。”

小孩儿就露出个害羞的笑。

和他们聊了几句,司星开始办正事了。

他和姜清商量的是,先不介绍京剧那一段冗长的发展历史,毕竟要讲就要从乾隆时期讲,从四大徽班进京开始讲,那太长了,更何况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间京剧的发展过程有些细枝末节的,很难一次性讲清楚,真要细细地讲,那都能拍上几十集的电视剧了。

司星选的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人直面京剧的美。

美是所有人共同的认知,那句被人说烂了的话是什么来着: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的眼睛。

国人其实对于两种美认知更清楚,一种是朗月清风,仙气儿,也叫淡雅庄重,另一种就是浓墨重彩,色彩的碰撞能够直接给予人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更容易被记住。

京剧就是如此。

司星央了姜清画脸谱。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七种角色,后三种已经不再有专门的行当学习表演,后面就发展为统称生旦净丑四种了。

在脸谱里头,生旦净丑又分成了两种风格,生旦是一种,妆容简单一点,叫“素面”,净丑的妆容就更加复杂一点,浓妆艳抹,叫“花脸”。

丑角一般都会特意在鼻子上抹一小块白色的油彩。

司星今天下了血本了,让姜清在自己脸上画。

姜清摸了摸司星的脸:“其实你这脸挺适合唱戏的。”

司星的骨相很匀称,是那种很容易上色的脸,只要换个妆容,保准认不出来是同一个人。

姜清给他画的第一张脸,是兰陵王。

最开始的脸谱来源就是关于兰陵王高长恭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