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开场白,立刻爆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林徽因娓娓而谈:“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我们不妨先看北平的宫室建筑。”
林徽因停顿了一下,下意识地用目光扫视全场,没有她所期待的那张面孔。上午她曾接到徐志摩由南京打来的电报,讲他将搭乘“济南号”飞机到北平,下午3点派辆汽车到南苑机场去接他。梁思成租了一辆汽车去南苑机场,结果等到4点半,人仍未到,汽车只好又开了回来。
来协和小礼堂讲演以前,她还与思成说:“志摩这人向来不失信,他说要赶回来听我的讲座,一定会来的。”
徐志摩是11月11日回上海的。那天,徐志摩搭便机先到南京,当晚住在张歆海家里,与张歆海、韩湘眉夫妇一起讨论人生与恋爱,通宵达旦,第三天,张歆海、韩湘眉送他登车去沪。
一进家门,徐志摩就与陆小曼大吵了一架。志摩的心更加冷了。这次回来,他给小曼带来不少画册、字帖、宣纸、笔墨,满心指望小曼能够改掉恶习,沉浸在艺术氛围中,造就一番事业,没想到小曼一如故我。志摩不想把关系弄僵,只好探访故友,消愁解闷。
到家的第二天早晨,他便去拉斐德路拜访刘海粟,看了他从欧美带来的新作。中午,在罗隆基家吃的午饭。15日,他的学生何家槐又来看他,两人兴奋地谈了一天。因他一心想着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讲座,感到无论如何也要在17日离开上海。
林徽因讲着:“北平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
北平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林徽因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试想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有什么感受呢?也许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她讲得很流畅,很生动,听众也平心静息,生怕漏掉一个字。讲话的时候,林徽因不停地用眼睛望着门口,她期待那个身影的出现。
17日晚上,当徐志摩即将离家的时候,陆小曼问他:“你准备怎么走呢?”
“坐车。”徐志摩回答。
陆小曼说:“你到南京还要看朋友,怕19日赶不到北平。”
“如果实在来不及,我就只好坐飞机了,我口袋里还揣着航空公司财务主任保君健给我的免费飞机票呢。”徐志摩说。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你又瞎说了。”
“你怕我死吗?”
“怕什么!你死了大不了我做风流寡妇。”
18日凌晨,徐志摩匆匆起身,怕误了火车,顺手抓起一条又短又小的西装裤子,连腰间的一个破洞也没注意到,就胡乱套上,又顺手拎起那只从不离身的皮箱子,乘早车到南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