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2)

林徽因传 林杉 2581 字 3天前

进了候车大厅,奇迹发生了。

突然有谁喊了一声:“这不是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惊诧地转过身,一位穿着铁路制服的大汉站在他们面前。两个人一起惊喜地喊起来:“刘大个子,你怎么到这儿了。”

刘大个子说:“这话该我问你们啊。”

梁思成说:“我们来考察古建筑,跑遍了大同城,连个住处都找不下。”

林徽因向刘敦桢和莫宗江介绍说:“这是我们在美国宾大的同学老刘,他是学铁路的。看样子我们今晚用不着蹲车站了。”

老刘哈哈大笑起来:“我这个站长还能让你们蹲车站?走,到我家去。”

到了老刘家,他们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餐。莜麦片炒山药蛋,还有黄糕。

老刘说:“大同这个灰地方,一年到头是山药蛋,拿不出好东西招待老同学,太惭愧了。”

大家一再说:“好吃好吃。”

这一晚,莫宗江的肚子胀得像鼓一样,跑了好几次厕所。

林徽因说:“莜麦片吃多了就这样,真忘记告诉你了。”

第二天一早,老刘弄来站上一部敞篷吉普车,陪同他们去云冈。

出大同城西30多里,便是云冈石窟。石窟依武周山北崖开凿,面朝武烈河,50多座洞窟一字排开。

这座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与中原北方地区的洛阳龙门石窟和西北高原的敦煌莫高窟为中外知名的三大石窟。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由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在京城郊武周塞,开凿五所石窟,即云冈16至20窟,后人称“昙曜五窟”。它是云冈石窟群中最早的五窟。其它各洞窟完成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之前。其主要洞窟大约在四十年间建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漯水》中写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使后人可窥当时之盛况。

云冈石窟的开凿,不凭借天然洞窟,完全以人工辟山凿洞。他们完全被这宏伟的美惊呆了。走进昙曜五窟,平面呈马蹄形,弯窿顶是苦行僧结茅为庐的草庐形状,主佛占据洞窟的绝大部分空间,四面石壁雕以千佛,使朝拜者一进洞窟必须仰视,才得窥见真容,主佛像顶天立地,巍峨高大,给人以至尊至贵的感觉。

老刘说:“你们注意看看这五尊佛像,是昙曜和尚为了取悦当时的统治者,模拟北魏王朝五位皇帝的真容而雕凿的,借造佛像之名,行给皇帝造像之实,看样子出家人也不是四大皆空啊!马屁拍到这份儿上,也算炉火纯青了。”

林徽因沉醉在艺术的氤氲中,她仿佛进入了那个古老年代,眼前的石像活起来,仿佛听到他们在朗诵《华严经》,仿佛看到他们在眉飞色舞地叙述一个佛本生的故事,仿佛听到他们用排萧、琵琶、长笛奏出美妙的仙乐。1500年,岁月构筑的栅栏,了无痕迹,这里每一块石头,都轰轰烈烈地活着,仿佛听得到他们血管里血液流动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他们的体温、呼吸和心跳。然而,活着的不是释迦牟尼,活着的是石头一样顽强的历史,是把这历史雕凿在侏罗纪云冈统砂岩上的无名的太史公们。

他们没有谁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许他们来自大路上横陈着白骨的凉州,来自荒漠的塞外,来自长安嶙峋的古道。年老石匠额上的皱褶如岩石的纹理,年轻石匠结实的双臂仿佛能托起一座大山,他们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这里,吞咽着黄河一样绵长而悠久的苦难,默默雕凿着岁月。

林徽因仿佛听到了铺天盖地的凿石的轰鸣,看到了铁钎在石头上飞溅的火花。那声音,让整个武周山血脉陡涨,让一条武烈河泪涛翻滚;那声音,在历史的崖壁上被放大了许多倍,时光不能消磨他们。

石窟雕成的时候,骨瘦如柴的幸存者们,匍伏在大地上,膜拜被他们的手塑造出来的神。武烈河水干涸了,河床上裸露着累累白骨,这是美的代价。

远在西方雕塑之父米开朗琪罗没有诞生之前,这些无名艺术家的生命便活在这云冈统砂岩上了,便活在这有血有肉的石头里了。石头的灵魂是永远醒着的,他们要把一个个梦境千年万年地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