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
7月,萧乾接到了胡霖从香港发来的电报,去年停刊的《大公报》现已在香港筹备复刊,计划在“813”一周年之际出复刊号,请萧乾速速赶往香港,重操旧业。
兴致勃勃的萧乾,接到电报便和“小树叶”一起跑到林徽因家,林徽因、梁思成也很高兴,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来宽慰“、树叶”。
临行前几天,萧乾四处向朋友辞行、约稿。人还未走,就风风火火地投入了工作。
林徽因对萧乾的热情非常赞赏。
萧乾走后,林徽因对他的工作经常写信给予鼓励和支持。
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昆明不久,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也先后来了。
在北平时,营造学社已有普查全国古建筑的设想,现在营造学社的几个骨干都到了昆明,梁思成和林徽因便设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恢复营造学社的工作,对江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考察。为了筹措经费,梁思成曾给中美庚款基金会周诒春写过信,询问能否得到补助。周诒春复信说,只要有梁思成和刘敦桢,基金会便承认营造学社,可以继续给补助。正好刘敦桢从湖南新宁老家来了信,愿到昆明来。这样,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就组建起来了。
1939年初,明净的春城天空也不再安宁,日本人的飞机不断来骚扰,空袭的警报一响,大家便携家带口出外躲避。昆明文化圈的朋友和营造学社的同仁,纷纷搬到乡下。
沈从文一家去了呈贡县的龙街。林徽因、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搬到郊区龙泉镇的麦地村。
学社的办公地址设在麦地村一个旧尼姑庵中,绘图桌与菩萨们共处一殿,只用麻布拉了一道帐子。林徽因一家住在大殿旁一间半泥土铺地的小屋里,屋子潮得可以浸出水来,只好在地上撒些石灰。学社的其他成员和眷属也都住在这座尼姑庵中。
这一年秋天,梁思成的病经过治疗和林徽因的细心照顾,已基本复原,便和刘敦桢带上莫宗江、陈明达,开始了对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36个县的为期半年的古建筑考察。林徽因负责留守和整理资料。
1940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设计并亲手建造了龙泉镇3间住房和1间厨房。这座小屋,座落在村边开洼地的边上,背靠高高的堤坝,上面长着一排笔直的松树,南风吹来,野花散发出清新的香气,暂短的平静仿佛又回到往昔的生活。
老金在他们的住房尽头加了一间耳房,算是他的居室,他每天早上到联大授课,晚上赶回来居住,好不辛苦。钱端升等一班儿朋友也在这里建了房子,大家都为这“乔迁之喜”感到自豪,因为从一块木板,一个钉子,到每一块砖头,都浸透着他们的辛苦和汗水。此时,北总布胡同时期文化沙龙的欢乐,又得以在这里重聚。
林徽因、梁思成为建造这三间住房,花尽了所有的积蓄,这个家的经济能力,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恰在此时,费正清夫妇寄来一张为林徽因治病的支票,才算付清了建房欠下的债务。
林徽因每天起床后便清扫院庭,做饭洗衣,在这段恬静而闹热的日子里,她不仅没有得到很好休息,反而比以前更加繁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