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1 / 2)

破阵乐最初是用在行军打战中,所以以打击乐为主,比如擂鼓以振奋军心,用牛角所做的号角为辅助。

而白健棠编导的舞蹈,是基于以前旧乐舞的创新。

琵琶给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古代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现代的“靡靡之音”,但实际上,它也能弹出千军万马的杀伐气势。

白健棠的这支短舞并不是演绎讨伐刘武周的故事,而是表演玄武门之变的典故。

四名舞蹈演员演的是李世民的手下: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太子等人周旋,深陷生死抉择——是任人宰割,还是奋起反击?在李世民踏出兵变一步之前,这四位下属都是谨言慎行的,他们已经不是唐朝建立前普通的李家武夫,而是朝廷武官,却又追随着天策府主人李世民。

因此,这时的琵琶音密集而紧张,一缕尺八的空灵清音穿透其中,瞬间就勾勒出风雨欲来的气氛,舞蹈演员们身披武官戏服,摆出菱形站位起舞。

尽管菱形站位各自为主角,但四位舞蹈演员并不是独立没有交集的,互相之间有对手舞,肢体语言间表达了角色对抗争的渴求。

而随后,尺八声消失,琵琶音一转,进而急促又高亢,表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四位舞蹈演员同时腾空旋子三百六十度,并在空中撕下官袍,露出里面的盔甲!

四名演员的身高、体形都差不多,服饰风格一致,但样式不一致,官服对应的是唐朝不同等级的武官官职,而这时的盔甲却是一样的,以示他们在兵变中立场和意志一致。

腾空旋子的动作整齐划一,就像复制粘贴一样,也暗合角色军中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所有人行动统一。

“哇——”

台下一阵低低的暗叹,极力忍住鼓掌的冲动,因为接下来才是最精彩之处。

玄武门之变中刀光剑影、危机四伏,而对应到舞蹈里,就是演员们变化阵型,接连跳出几个高难度动作,踩着配乐节奏,将杀伐之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乐声渐趋平缓,一战功成,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为接下来的盛世大唐打下有力的基础。

和着乐曲,舞蹈演员们的动作已经慢了下来,直到停止,观众们正等着鼓掌,可没想到琵琶声渐落时,一声竹笛又鸣起。

四位男演员隐去,两段衔接丝滑无缝,紧接着舞台边缘出现十二名演员,而背景布幕也已经换成了长安上元之夜,灯火通明,热闹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