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陆玄给昭王和陆方等人的说辞。
后来李衍出现了,不必明言,昭王和陆方也都看出来了陆玄是想把说辞改成:楼氏谋逆,圣上早有察觉,故暗中令安王回京救驾,然后顺理成章得成皇储。
但若昭王不肯罢休,或是其他人要替昭王争一争,那这说辞也许就成了:
楼氏谋逆,圣上暗中令诸子困敌救驾,不料昭王等人亦与其勾结,欲行叛逆之事,昭王弑杀君父,为安王所杀。
又或者后半句也可换成——圣上一怒之下斩杀昭、宁、燕三子,传位于安王。
而无论是用的哪一种说辞,最后所有的仁孝美名都会落在安王身上,如此,一个德才兼备的新君便会尽得人心,而还坚持拥护昭王的臣子自然就有了乱党余孽之嫌。
归根结底,只因今日在宫中出头与楼氏相抗的是昭王党。
他们自以为将计就计,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等着楼党借弘业寺那群僧人之手发动乱局,然后再反过来制敌,他们就这样冲杀在前,却不料黄雀早已在后。
陆玄似乎并不意外他会有此一问,平静回道:“若昭王有这个胆色,我也不至于弃他至此。至于二兄你,我相信你更明白何为‘大局’,不然那冤死的女娃,还有已故的皇后殿下,岂非都要去你梦中哭一哭?”
陆方闭了闭眼。
“那之后你们打算怎么办?”他问。
陆玄道:“这话二兄应该去与新君商量,你才是丞相,我不过闲人一个,哪里管得了这么许多。”
陆方一愣,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他,半晌,才开口道:“你是说……我?”
“二兄,”陆玄望着远方,幽幽说道,“你我是兄弟,有些话我不对你说,只是因知道你我话不投机,但那并不意味着别的什么。你是有能力胜任此位之人,如今暗夜初明,你该去做些你真正当做的事了。”
紫宸宫偏殿内,李衍正在召见康、宁、燕三王。
法会之变时,康王李徕是目睹了全程的,后来楼越事败,混乱中连亲女儿都顾不上,仓皇逃出了宫,他二弟昭王李徽继出面与楼氏相抗后,又以前所未有一副执掌全局的姿态将他和老六、老七,以及其他一众朝臣官员留在了原地,周围还有殿中禁军把守,而其自己则与老三、老四并陆方等几个重臣,在军士的护拥下,“送”了他们父皇和楼妃回殿中,久久没有出来。
李徕当时就预感到,今日这天恐怕是变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