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许清对后世的珍妮纺织机没什么了解,但他相信,只要让人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些,加大研究投入,以中国人的智慧,弄出一些先进的水力纺织机来应该不难。今后海上贸易一但带动起来,对纺织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如何提高纺织效率,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丝绸、茶叶、瓷器还会是对外出口的三大项,茶叶方面不用担心,只要市场需求加大,自然有人去种植,而瓷器和丝绸这两样,则需要对技术进行革新,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产量和技术含量。
李清阳兼营着瓷器生意,在景德镇那边也有瓷窑,许清在江南时就曾提醒过他加大研制投入,从五大名窑中搜集制瓷工匠,对景德瓷器多作研究。
景德瓷器虽然很早就有,但直到真宗景德年间才倍受关注,真宗皇帝曾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于其器光致茂美,因此海内闻名,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遂由此而得名。
但如今景德镇相对于其它五大名窑而言,其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更没有后世中国瓷都,的盛名。历史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高峰期,要到宋室南迁之后,北方各大名窑纷纷败落。各种制瓷工匠大都汇聚于南方的景德镇,才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山渐青171第一百七十一章大神的扇子
许清是想通过自己的提醒,改变这时代对科研不够重视的习惯,将景德镇的潜力提前挖掘出来。若梁家和李家分别在纺织和制瓷方面取得突破,那对自己未来的计划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景明坊出来,已经是下午时分,和梁玉之间的交淡只字未提什么承诺,她是历经磨练的女孩,言语上不须过份的直白,人到了,共品一杯清茶,几个眼神便能了解彼此心中的想法。
这些日子他过很悠闲,赵祯在等,大家都在等,等西北真正平静下来,等富弼从辽国回京,朝中只要稍有些身份的人,谁都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同寻常,各个官员之间走动变得更加频繁。
从荆六郎他们这些天跟踪查探所得,王拱辰就是极其活跃的一个,和胡朝昌、章得象等人有很密切的往来,胡朝昌和章得象都是相当于副宰相级的人物,许清本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原则,让荆六郎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对与王拱辰来往密切的大人物也都着手调查,目前荆六郎他们的力量,还是单薄了点,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还很难说。
另一方面,象苏舜钦、王益柔这些人,来许家的次数也多了,和许清之间虽然从未提及什么革新的话题,但许清能感觉到他们是有意接近自己了。山渐青171第一百七十一章大神的扇子
特别是赵祯赐婚后,递到许家的拜贴和请柬就没断过,许清在此时尽量不想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把大部分宴请辞了,若不然他现在每天光应付宴饮都应付不过来。
新封的侯爷,上有皇帝荣宠,如今再成为相国的女婿,通过这场联姻,一下子将许清的触觉蔓延到了朝廷的许多角落,许清经过这几天的思索,总算后知后觉的明白了赵祯赐婚的用意,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和晏楠和婚姻不可避免的蒙上了一些政治的因素,这大概就是他当天本能的感到茫然的原因所在。
自己策划的革新细则已经递上去,通过赵祯这一系列的安排,许清料想,将来自己虽然不可能出来打头阵,但必然被推到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上。
其实现在还看不出,然而一但真到革新之时,许清所把持银行这条财权,本身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料想赵祯若对他还有其它安排的话,应该是粮储方面,不管如何,抓住这段难得的平静期,尽量把自己的根基先扎下去才是正事。
山渐青171第一百七十一章大神的扇子第3页内容如下:
他本想趁着无事,跑一趟晏府,晏殊虽然凡事不爱出头,但政治智慧绝对高深,他为官一直比较平稳,虽然政绩不算突出,但声望却很高,这绝不是偶然,晏殊自有一套为官的法门,自己多去请教,有百利无一害。山渐青171第一百七十一章大神的扇子
可惜今天不逐他心愿,路过大柱的店面时,在门口遇到了曹佾这小子。
“许大哥,我去你家你不在,只好来这儿碰碰运气,呵呵…”
曹佾一见许清,惊喜莫名的凑上来,手里的折扇潇洒地摇了几摇,许清看看街上吹过的西北风,哀叹一声,一把抢过他手里的扇子,在这位大神头上敲了一记,然后没收了!
“以后再让看看到你大冷天摇把破扇子,非打得你姐都认不出你来!”
曹佾俊脸扭在了一起,弱弱地解释道:“许大哥,这哪里是破扇子?是名……。”
“少废话!没收了!”许大官人又不瞎,哪能看不出这扇子有多值钱,那就更要没收了!
曹佾还想说两句,许清抢先说道:“走,跟我回府,今儿先教你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