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1 / 2)

一路上,两个人各坐一边,谁也没有再说话。

工农一家亲,青河村同样很热闹。

破四旧的余威尚在,戏班子是不能有的,村长赵富达便在村里办了场联欢会,大家一起唱《朝阳沟》、《沙家浜》。

知青们也热烈参与进来,唱了不少革命歌曲。

三轮车开到村口时,蔡小菊正站在台上,朗诵郭沫若的诗。

听到机动声,众人不觉停了下来。

“娘——”校大宝和小石头对这声音最敏感。

夏天夜短昼长,他们放学后,常常蹲在村口等她回家,快要变成望娘石。

孩子最先离开观众席,朝校嘉华扑过去。但,看见她身后的梁高峰时……生生刹住了车。

“梁知青怎么来了?”孩子一脸嫌弃。

村民们看他们的眼光,也有些异样。

校嘉华一头雾水。

现在不是问话的时候,她面上带笑,和乡亲们打过招呼,忍着诧异先回家。

或许是错觉,舞台上,蔡小菊的朗诵不再激情澎湃,反而变得有些哽咽。

.

一回到家,校大宝就甩开了老母亲的手,义愤填膺。

“娘,那个梁知青不是走了吗,你怎么和他一起回来?”

小石头也帮着喊:“梁知青,坏坏!娘,不要他。”

“他怎么了?”校嘉华问。

“他,他……”校大宝像是羞于启齿,“老师不让说,总之,他就是不好。”

半天,校大宝憋出一句:“娘,爹在部队很辛苦的,你可别对不起他呀!”

这……跟白恪言有什么关系?

但凭这句话,校嘉华大概猜到了原因。

跟梁高峰有关的非议,除了异常的男女关系,还能有啥?

校嘉华对旁人的八卦不感兴趣,但是流言影响到孩子,她不能袖手旁观。

“放心吧,我行得正,坐得直,不会对不起任何人,包括你们的解放军爹爹。”

晚上,她哄睡两个孩子,去了趟隔壁邻居家。

校嘉华去镇上以后,邻居程春霞一直在农村供销社打下手。村里的事,问她最合适。

“春霞嫂子,我不进去,说几句话就走。”

门口,校嘉华直接道:“我就想问问,梁高峰是怎么回事?”

不是什么好事,姑娘媳妇们都不愿提。但程春霞清楚校嘉华的为人,索性说开,也算给她提个醒。

“笑笑,你平时在镇上,可能不知道,大家都说,梁高峰之所以被调走,是因为他跟女知青……钻了玉米地!”

“谁举报的,跟哪个女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