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1 / 2)

“我们的长绒棉,可不是天生就有的。建国初,外国人说,南疆不了棉花,咱们兵团偏不信邪,辗转从苏联,购进了500克埃及长绒棉种子,经过上级科学家二十年的培育改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就这样,长绒棉的培育历史,基地成果,被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

孟建设啃着烤包子,几次想阻拦,回应他的,却是学生们的抱怨。

是啊,“白毛女”是来学习的,当老师的,当然要倾囊相授。

毕竟,“白毛女”已经够可怜了,她还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

知青们过了把嘴瘾,下午干劲十足,农场的棉花很快堆成了小山高。

校嘉华没有急着离开,也没让自己闲着。

她找到隔壁的棉农,借来一辆老式拖拉机,加入了热热闹闹的抢收大队。

老式拖拉机的构造比较“独特”,校嘉华毕竟是开过玛莎、幻影的人,举一反三,试了两把,也就学会了。

驾龄十余年的老司机,终于派上用场,她开着拖拉机,帮农场往返运输棉花,成了人人称赞的女拖拉机手。

可惜,小媳妇十指不沾阳春水,才干了两个小时,拉风就变成了酸爽。

咬着牙,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校嘉华才揉着酸痛的胳膊,被仝其芳扶着,从拖拉机上爬下来。

她有气无力道:“孟组长,我们先回去了,如果有需要,我们明天再来帮忙?”

两位女同志,灰头土脸,还不忘带走用过的油纸,不在棉田留下一片垃圾。

绕是再有偏见,孟建设此刻,也说不出不待见的话。

犹豫了一下,他终于问:“两位女同志,你们……对我们的长绒棉,就那么有信心?”

校嘉华立即打气精神:“必须的!虽然现在个别技术不够成熟,但我相信未来,边疆长绒棉的种植面积,全国使用率,甚至出口额,都会有质的飞跃!”

“当然,边疆农垦研究院的科学家,还有你们这些实操专家,才是最大的幕后英雄。”

孟建设:“……少拍马屁,你那一套,对学生有用,对我没用。”

“……”竟然被看穿了。

校嘉华也不介意,转身耸耸肩,打算和仝其芳骑车回招待所。

突然,孟建设叫住她们。

“喂,你们两个,明天收拾精神一点,跟我去躺兵团,我先带你们见连长!”

校嘉华扶着车子,和仝其芳面面相觑。

“明天?去连队……有什么事情吗?”

校嘉华干了半天活,全身像是散了架。她打算第二天睡到中午,前面说的“明天再来”,其实是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