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三,边关急报,北凉三部集结五十万大军于碎云关下。
狼烟,终于燃起了。
皇宫依然巍峨,议事的大殿内,与往日的喧嚣相比,今日分外安静。几乎落针可闻。
昭和帝难得正儿八经的坐在御座上,眼睛也睁开了三分之二。他盯着李惜辞,似乎想看出一朵花儿来。
然而李惜辞却耷拉着眼皮,似乎已经超然物外了。
半响,终于有沉不住气的人执笏出列:“陛下!请您速速将二殿下治罪,以告慰我大渊四千将士之英灵啊!”
二皇子明升暗降,到了边关后并不安分。他似乎是剿匪剿出了兴致,竟然对着占据燕州的北凉跃跃欲试。
其实若他去攻打军营也就算了,然而他竟然打着奇袭之名,带着手下六千人的队伍在北凉占据的村子里烧杀劫掠。
要知道,那些村子可不仅仅是北凉的百姓。更多的,则是被困在敌人手下,苟且偷生的大渊子民啊!
他带着那些死不瞑目的人头归城,然后报成是自己的军功。
第六十九章 叩关
今冬,北边出奇的寒冷。自燕州以上,滴水成冰,牛羊成群的被冻死。
北凉三部撑了数月,基本都是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顾不得心里的小九九,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南方。
越过碎云关,下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那里有温暖的气候,丰富的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滑稽的一幕出现了。
二皇子屠杀了大渊子民,占领了他们家园的异族者勃然大怒,义正言辞的指责大渊滥杀无辜,扰他边疆。
暗地里早就开始集结的三部,借着这个名头,顺势撕毁了当年的条约,赫然于关下陈兵。
消息送递邺城时,北面的厮杀声,隔了十几年,再一次响彻云霄。
昭和帝冷然看向那个谏言的官员:“治罪,朕把他治罪,北凉就会退兵?”
“陛下!二皇子残暴非常,实不适合留于险关!万一他又——”
昭和帝的视线掠过夏侯遮,停在李惜辞身上:“镇北公,你觉得呢。”
李惜辞抬抬眼皮,慢吞吞拱手:“二皇子果然神武盖世,无论在哪,都是战功赫赫啊。”
听到他这句,朝堂上的人神色各异。这话,听起来可不像是什么好话。
昭和帝不置可否,有臣子觑着他的脸上,上前一步道:“如今边关告急,正值用兵之际,西线各部都还安分,不如将镇北军调去驰援。”
李惜辞的眼睛微微睁大,似是有些诧异:“镇北军自开国到现在,一直奉太祖遗训镇守西线。除非家国将倾,否则绝不可擅离职守。西凉叩关……算不得家国将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