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2)

“常老三去村里收古董,在杨家后厨的腌萝卜缸下面发现了它。”

奉衍说了石块来历,它不是村里的碑刻,是五六十年前从外地运来的。

“根据杨老爷子的回忆,他年轻时是船工,这是一块压舱石。没人在意石头的来历,他也不知道,后来搬回家随便做了垫脚石。”

石碑,是冷门中的冷门收藏。

从值钱与否的角度看,它的价格和瓷器、珠宝、书画不可比。

常老三是心眼多地记住了奉衍的传话,想要找鬼字木牌。他又职业病使然,在收古董的路途中,冷不丁留意到了残碑。

也亏得这块石头不是一般灰不溜秋的杂石。在阳光下总体呈墨绿色,石头质地细腻,某一块有纵横交错的纹理。

“这是贵州青。”

奉衍说的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观赏类奇石。听名字,不难推测它是贵州特产,黔东南一带的水冲卵石。“小件用作盆景观赏,大件摆放在园林景观中,不常用作碑刻。”

不过,贵州青作被视作新的观赏石品种,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

它自古以来存在于黔东南的河床中,早些年人们想取出来做石碑也无不可。

五六十年前,哪有贵州青的说法,这石头还不是用来做压舱石。

过云从仔细观察残碑,前后后触摸了一番,上面已经不残留任何特殊力量。

多半石刻模糊不清,而剩余的部分字符构成一个圆圈,中间像是写了「鬼」,鬼字却是反着的。

“这一圈字符部分与汉字有形似之处,而构字风格有点类似水族鬼师使用的殄文。”

过云从指着碑刻,其中一些字符与汉字结构正好相反。

这个特点正是殄文所有。

殄文,又被称作水书、鬼书,外形上与汉字反着来。它的形成时间很早,据说与甲骨文相近,殷商时期就存在了。

过云从:“殄文从不外传,是水族鬼师的秘术用字。如今时代变了,可能开放了某些学术研究,可以去询问一下具体情况。”

“那也就对上了。石料来自贵州,贵州也是水族现在的聚集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