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恺摸着他有些湿润的头发,没有吹干的时候它们卷曲又柔软,让李一恺想藏在心里最深处——永远不会被伤害的地方。
他听见外面的雷声,在轰隆声中开口说:“你妈妈当年写的信还在,加上这些画……这个故事给任何一家行业媒体,都会是头条新闻。其实你不需要出面和他闹到歇斯底里,这些可以交给我。”
“我们把妈妈当年想说的话发布出去,不要再去想他会怎么回应,这件事就可以彻底结束了,好吗?”
苑之明没有回应,只是更用力地抱紧了李一恺的膝盖。
等他肯抬头的时候,额头上已经被压出了一块红,眼睛里也是。
“好”,苑之明说。
这件事李一恺处理得利落且迅速——媒体之间盘根错节,他希望能在古长风察觉之前放出新闻,不给他再留有任何还击的机会。
几天后,这份尘封了三十年的稿件终于见得天日。
当年准备刊登它的报社已经整改合并,写下它的人早已故去。然而真正的主角却因为它的封存,而在这三十年步步登高,站在那些秘密和他人作品堆积的台阶上,成为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但也恰恰是因为他的名望位置,这样的旧闻才能掀起风浪,在层出不穷的新鲜事之间,这个秘闻从艺术圈和广告圈开始,逐渐引发越来越多的延伸和讨论,在短短几天内,卷动起一场关于创作和版权问题的巨大声讨。
古长风一改高调作风,据说连工作室的人也鲜少见到他出入,直到一场慈善拍卖会才终于公开露面。
也不知道几分谋划策略,几分是真心,他面对长枪短炮和连连提问,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袁茗烟女士和您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只能告诉你,她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
苑之明卸载了微博,不仅仅是不想被各种信息扰乱,也是他终于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些。
比起在炒作营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明星,他更喜欢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创作,即使慢一点,所得少一些也没关系。
但是这个世界的回报总是姗姗来迟。
古长风的话又一次把他们带到风口浪尖,而在所有人猜测苑之明和他的关系时,那支乐队忽然发了一条微博——「合作款球鞋没买到的朋友们!不要再艾特我们了,我们公司同事也没抢到哈哈哈。感谢里斯中国,感谢k&s 艺术文化传播,前几天的演出非常过瘾非常朋克,希望有机会还能这样和大家玩儿。对了,特别介绍下这个前卫创意的“始作俑者”苑之明,大家有机会还可以去三里屯看一看,非常震撼的装置艺术,还有好吃的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