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望着从支摘窗斜进来的阳光,笑着对霍珏道:“今儿的天真好,皇上倒是体贴,竟然允你们休沐一日。”
霍珏放下手上的案牍,挑眉道:“登基大典之后本该休沐三日,可惜边关告急,且白灾之后大雍多地需要援建。皇上心忧百姓,这才减了两日。”
一听他说起这些事,姜黎的眉心不由得一蹙。
白灾之后的援建姜黎倒是不担心的,霍珏提出的《奏白灾合议六事》,其中就包括了一条灾后重建。便是灾情最严重的北境六城,眼下都恢复得极好。
她担心的是北狄入侵肃州之事。
北狄军在熬了一个春雪成灾的春天后,终于按捺不住,于上月底忽然攻打肃州。
好在肃州军早就最好了准备,不至于叫北狄军偷袭成功。
如今两军战况正在胶着呢!
小姑娘那张白生生的脸从来藏不住心思。
霍珏望了望她,道:“阿黎不必担心,肃州不会出事。眼下之所以不将北狄军赶回皇庭去,是因着太子需要一个功劳。”
昨儿肃和帝在登基大典上便已经立下了太子,从前的定国公府世子、锦衣卫指挥使薛无问如今是大雍的太子爷了。
“功劳?”
姜黎诧异地应了声,回眸思忖片刻,似乎想明白了什么。
这天下人能臣服于肃和帝,日后,却未必愿意臣服于年轻的太子。
太子,需要一个泼天的功劳收人心,就像从前的定国公一般。
霍珏看不得小姑娘苦思冥想的模样,起身捏了捏姜黎的鼻尖,道:“我与太子早就谋划好了,太子此行,定会大捷而归。”
姜黎这才柳眉一展。
她望着霍珏,忽而想起,她家这位郎君如今再不是都察院监察御史霍珏了,而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卫瑾。
都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从前霍珏的祖父卫项便曾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一路官拜太子太傅、内阁首辅。
姜黎隐隐约约觉着,肃和帝命霍珏进翰林为官,大抵是为了让他,有朝一日能接祖父的衣钵罢。
到得那时,阿姐有霍珏做她的后盾,便是当了皇后,也有底气了。
思及卫媗,姜黎慌忙从一边的竹篾里取出针线。
她最近正在学着做小婴孩的衣物,这会正要做一双虎头鞋给阿蝉。
说来这些针线活对她来说真真是一如既往地难,好在离阿蝉出生还久着呢,她有足够多的时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