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童不知他心中所想,犹有几分不甘:“你怎么就把玉玺交给袁绍了,这和我们事先说好的不一样啊?”
终于听到等到对方主动交代信息,顾元达便作出一副吃力赶路,一时间答不上话的模样,任由道童宣泄心中的情绪。
果不其然,道童并未在意这点,继续絮叨:“我们之前明明商量好了——.一起假装得道高人忽悠袁绍出兵,如果袁绍不答应,我们就用激将法,骂到他答应;激将法还不成,我们再跑路,把玉玺送给真正出兵出力的人。现在,袁绍都没答应出兵,你怎么就把玉玺送出去了,你你你,那可是玉玺啊,你是想气死我吗?”
听完这一番剖白,顾元达默然无言,暗道:要是真按这一计划执行,都不用等他气死了,两个人直接变成两具尸体,挂在营帐外风干。
真不知道该夸他一句胆大妄为,还是该无奈他们想得过于简单,险些白白送命。
“你就这么自信——按照原计划,我和你能成功地骂完所有人,全身而退?”
那未免也太小瞧这个时代的士人对名声与尊严的重视了。
除非两人真的身负异能,精通道法,可以驱使鬼神为自己所用,无惧千军万马之危。可若是真有那么大的能耐,他们二人又何至于要想法设法地激袁绍出兵?
两个血气方刚的未成年,如何确信自己可以忽悠各路英豪,左右他们的行动?
顾元达本以为自己会听到盲目乐观的答案,却没想到,道童沉默了片刻,老神在在地叹了口气:
“那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因为这事危险,就轻易放弃吧,大从兄还在等着我们去救他呢。”
大从兄?
又听到一个存疑词汇的顾元达,将这三个字牢记于心。
从兄,根据他的了解,在古代的含义等同于现代的堂哥。当然,广义上,从兄除了指堂哥,还能指关系比较亲近的族兄。
不管这个从兄指的是堂兄还是族兄,都传递了同一个信息——小道童和原主这次冒险,是为了救自己的亲人。至于劝袁绍出兵和救人有什么关系……
顾元达心中萌发了一个模糊的猜测,只因信息不足,尚不能完全肯定。
眼见道童愁眉不展,顾元达正欲转开话题,忽的,道童再次神气翘首,“不过你也太谨慎了些,袁绍这些人兴举义兵,本就是打着征讨董卓的旗号,我们两个‘方外之人’,劝他们征讨董卓,就算言语上有了龃龉,也不至于真的要了我们的性命。否则,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们要敢杀我们,一个‘贪生怕死,草菅人命,心胸狭窄’的罪名总免不了。”
见他嘚瑟,顾元达没忍住,抬手掐了掐他的脸:“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想得如此直白,一点也不明白弄权者心中的弯弯绕绕。
“就算他们真的动手,也不惧流言。大可以说是某个弓箭手射错了箭,又或是某个小将自作主张。”等到指尖挣扎的脸彻底僵住,顾元达才松了手,眸光幽邃,“等到那时,还会有人为我们定罪:说是高人,为何连一支暗箭都躲不过?可见是滥竽充数,故意装神弄鬼、搅乱军心。”
道童后背的细毛根根直竖,不知是因为这番话,还是因为顾元达眼底一瞬凝聚的极致晦暗。
他还来不及感受紧缩心脏的窒碍,那双黑眸已重新溢出笑意,湛清剔透。
“所以,以防万一,此事还需从长计议。玉玺于我二人太过烫手,不如给了袁绍……”
实际上,这玉玺对袁绍而言同样算是烫手山芋,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至于大舅舅,”因为不知道三人之间详细的血缘关系,顾元达没有盲目地加上“从”字,只笼统地称呼道童口中的“大从兄”为“大舅舅”,“就算说服袁绍出兵,也未必能解大舅舅的燃眉之急。倒不如,我二人亲自走一趟,伺机而动,兴许能找到机会。”
此话既出自顾元达真心,也是一次试探。
道童不疑有他,继续抖落信息,一来二去,轻易地被顾元达套了许多话。
关于二人的真实身份与相关情报,林林总总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道童虽自称是原主的舅舅,实际上并非亲舅,他口中的“大从兄”才是。
原主姓顾名至,小字阿湛,虚岁十七,因为尚未及冠,未来得及取表字,旁人便以小字或顾郎二字代指。
顾至出身颍川郡,为昆吾顾氏直支子弟,父母早亡,又无亲叔伯,由“大舅舅”(正是原主二人想救的那位)养育长大。大舅舅和原主母亲是亲姐弟,他们的父母同样早亡,只留下姐弟二人,交由伯父——道童的父亲鞠养。
也就是说,三代以内,原主只剩下大舅舅这一个亲人了。也难怪他会病急乱投医,跟着道童胡闹,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
当然,关于动机一事,顾元达尚有几分保留。毕竟整件事仍有些细节上的逻辑捋不通畅,当然,因为于他接下来的行动并无妨碍,他也不急着深究,只抓紧时间,旁敲侧击,搜集最关键的信息。
比如大舅舅的困境,比如他们此行的目的,比如玉玺的由来……
繁杂的信息被抽丝剥茧,分门别类地归整,纳入脑海。
顾元达孜孜不倦地攫取着信息库,直到他听到道童姓“荀”,大舅舅被董卓那老贼巧立名目、抓捕入狱,高速运作的大脑才猛地卡了一下。
等等,姓荀,还在这个时候被董卓抓起来的人,那不就是——
瞳孔微震.jpg。
道童——荀承不知顾元达心中的震荡,一边帮忙看路,一边在不知不觉间抖落更多的讯息。
“……这次我俩偷跑出来,回去免不了要被傅叔臭骂一顿。”
荀承摇头晃脑,呜呼哀哉,并未留意顾元达略有异状的神色。
顾元达及时敛去异色,心想,上一回穿越,他身穿缩水,从20岁回到8岁,在古埃及足足呆了17年才成功回家;这一回,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不但再次穿越,还魂穿到了别人身上。
如今这个身体对他毫无排斥,脑海深处也不存在什么第二个灵魂,更没有任何人告诉他穿越的原因。
原主的意识去哪了?他留在现代的身体怎么办?他还能不能再回现代,怎样才能回到现代?
这些问题,统统没有答案。
姑且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在原主回来之前,牢牢守卫他所珍视的一切。若是哪天他可以回来,不至于像当年的他一样,对着满地的狼藉头疼无比。
而将心比心,如果原主和他互换身体,穿成了现代的他,也希望他能照顾好他家的所有猫咪,不要让它们饿着冷着。
正惦记着家里的几只祖宗,又听荀承继续说道,
“这次不但一无所获,被弓箭恐吓了大半天,还白送了一枚玉玺……亏大了,真的亏大了。本来嘛,好歹骂了他们几句,也不算太亏,可到后来,为了顺利脱困,咱不但昧着良心地夸了袁绍,还作了褒扬他们的诗,这岂是一个‘亏’字能囊括的?”
不管是瞎夸还是作诗,都只是顾元达一人。不过荀承似乎将他们二人视为一体,言辞间便用了“咱”这个字。
顾元达听着他的牢骚,意义不明地挑唇:“作诗褒扬?我为何要作诗褒扬他们?”
“你不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好拖延时间让我们成功离开,这才……”
“你再想一想我吟唱的那首诗,回忆每一句开头的那个字。”
荀承得到提示,凭着优秀的记忆力,将整首诗如数还原:“乌啼啁啾,散帙问知;合岸烟霏,兵销甲挂;之子何益,游丝荏染;师何以德,勇冠三朝。”
首字分别是:乌,散,合,兵,之,游,师,勇……
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啊。
!
等等,如果间隔着来看的话,那就是——
“乌合之师,散兵游勇!?”
得,别说褒扬了,这不就是直接把贬损甩袁绍等人的脸上,说他们是毫无纪律,只会逃散的杂兵吗?
“还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真正胆大如牛犊的人——是你吧!”
荀承忍不住吐槽道,同时在想,等袁绍那头发现这句藏头诗的真相,不知会是什么反应,
“对了,之前你把我挡在身后,不断给我做手势。那几个手势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一点也看不懂。”害他绞尽脑汁地想了半天,不敢轻举妄动。
却听顾元达轻飘飘地答道:“没有任何含义,随便动动罢了。”
???
荀承大怒:“顾至!你竟敢耍我!”
“舅舅何出此言,我只是觉得手指不爽利,所以转动一二,怎么就成了戏耍于你?”
“你你你!”
……
吵闹声渐远。
酸枣营中,袁绍看着写满诗句的沙地,不由深深地蹙紧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