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松的混血大儿子暂时不能动身。
接手阿松南洋势力的二儿子和在北美混的风生水起的三儿子过来了。
阿松家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
言娘一见两个孩子,就可以保证,两个孩子一定是异卵双胞胎。
发色和眼睛的颜色完全不一样,一个像爸,一个像妈。
据阿松说,老三和老大很像。老二比较像老林家的人。
怪不得送让老二接手南洋势力,黑发黑眼,和亚洲人最像了。
这一次团聚后,阿松把他二儿子生的长子留在身边教导。
阿松说,自己身上的爵位以后要传给二儿子一脉。
在北美洲的三子,已经给他置办了足够的土地。
当年收到老爹蒸汽发动机成功的消息后,阿松翻看书籍,查找煤炭、石油出产地的特征,然后当机立断的带着媳妇儿出发美洲。
大量撒出人手查探,然后大量购买地下可能埋藏煤炭、石油的土地。
有的还是从其他人手中购买的。
言娘听后,哦呵,说不定到了后世,老林家的后代中还能出个石油大亨呢!
林家出海失踪的二公子回来了!
还真的带回来宝藏了!
被皇帝封爵了!
这个消息立马轰动了!
还有好多人记得几十年前那部戏剧,人们纷纷感叹,果然母子连心!
当年孙公主不相信儿子不在了,坚持不让建衣冠冢,现在,儿子竟然真的回来了!
大家下南洋的热情,这会即使家里老人反对,但挡都挡不住了!
当年对下南洋心动的孩童,已经长大,当家做主了!
弘昼小时候因为年少慕艾,偷偷关注林家的海货铺子,对西洋事物感兴趣。
登基后,很关注西洋方面的信息,什么文艺复兴,打破神权,王权,君主立宪制等等。
虽然觉得君主立宪制是一派胡言,但不管如何,对西洋越是深入了解,越发现他们的浪子野心。
据收到的信息,知道西洋人到了美洲大陆,大量屠杀当地人。
看了北美洲原有土著的画像,和大清人长的很像。
这怕不是以前从中原大陆过去的吧。
如果他们攻占大清领土,是不是也会大量屠杀大清民众?熟可忍孰不可忍。
即使不会大量被屠杀,还有那被瓜分的印度,被奴役的人民,就是前车之鉴。
言娘记得后世欧美人很有名的节日,感恩节,感恩美洲当地人,在他们登陆美洲大陆的时候,热情好客的招待了他们。然后站稳脚跟,就毫不留情的大肆屠杀当地人。
当地人妥妥的引狼入室。
这是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印度,人种不对!”当年林如海一收到关于印度等级制度的人种描述,就肯定的说到。
不愧是明察秋毫林老爷。
印度,在历史上被白种人雅利安人攻打下来后,设置了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把当地人压制在社会最底层,一直不能翻身。
言娘前世看艾教授的视频,被他的话激动的热血沸腾。
他说,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祈求出来的。
言娘大致记得他评价清政府说,清朝老祖宗不干正事儿,没能开疆拓土,积极防御,扩展生存空间,只盯着眼前那一块儿。要是能对外开疆拓土,把社会主要矛盾转向对外作战,老百姓会被反清复明的人蛊惑,出海挣钱还来不及呢。
他还说,宁背一世之骂名,也要子孙万代享福。
这些话是真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说的。
但言娘觉得,对这个时代的大清也适宜。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啊。
林如海很赞同言娘的这个想法。
也在积极往这方面推动。
止戈为武,你只有手中有枪,能御强敌,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这些,弘昼都听媳妇儿和自己讲过。
在自家媳妇儿的影响下,也看了一些明末思想家,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文章。
弘昼带着皇后、太子亲临天津港,参观了这艘大船。
对林氏提议的建立海军,重组大型造船厂更心动了。
手里有阿松献上来的大海船图纸,有什么犹豫的呢。
分别在大连、淞沪、广东设立政府督办的大型造船厂。
调动沿海部队,进行海上演习。
一声令下,大清大航海时代开启!
弘昼觉得,自己要像媳妇儿说的那样,做难而正确的事。
第二□□堂上,致仕多年的林如海,又一次上朝递折子。
这都是预先商量好的,弘昼让太监当朝宣读。
折子大意是:大清需要开疆拓土!
以唐汉为例。
陇西世家开创了大唐,大汉帝国缔造者大多数是沛县出身。
所以一个县城的人才足够创立一个王朝!
现在福建潮汕等沿海地区好多百姓,因生活所迫而下南洋。
那么这多人,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他们创立一个国家。
他们大多是汉人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皇上何不派朝堂军队过去,想来相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偏向朝廷。迁移百姓到当地定居,奖赏土地,先免后降税收,百姓们以土地为本,肯定愿意迁移。陛下心胸宽广,不拘泥于满汉,到时候可论功行赏。设立海外总督。如担心时间长了成为隐患,可行轮换制。部队能轮换驻扎,官员期满可调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那样南洋就会是我大清领土!
更甚者,以南洋为中转站,继续向南扩张。
大清疆域将前所未有!
大清本是满蒙游牧民族入关侵占中原,即使在中原繁华之地软玉温香浸染了几十年,刻在骨子里的侵略性没有改变,很多满蒙大臣被他说的热血沸腾。
弘昼下朝后,乐呵呵的,林祖父今天夸我心胸宽广了,等下朝后给媳妇儿说。
乾武皇帝登基后,清朝在经过他父皇君臣十多年的努力,已经是一幅盛世之景。
但他知道盛世中潜藏危机。
虽然父皇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偏远地区,仗着天高皇帝远,情况更严重。
他继续坚持雍正皇帝的政策。
在他心目中,父皇的政策是节流,只局限于大清这一片土地。
翻开世界地图,转动地球仪大清疆域以外还有广漠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征服、去开发!
正好现在大清人口激增,剩余劳动力多了。
那么征兵,扩编军队!
国家派军队保护组建的民间探索队,去出海探索新大陆吧!
那里将有广漠无人耕种的肥沃土地,开发出新土地,报给官府,所有权将属于你们!
不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记得,你们脚下的土地也将是归属于大清的国土!
那么沿海省份将需要开明有经验的官员统领,于是阿寿调任两广总督。
弘昼也询问了阿松的意思,有意愿去沿海省份任职吗?
海外归来的阿松,也漂泊累了,想陪伴年老的父母。
于是留在京城,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可以充当皇帝的顾问。
不管公家还是私立的报刊,都紧跟朝廷脚步,引导广大百姓的价值。
什么“要么穿上军装开疆拓土,要么穿上白衣救死扶伤,这才是华夏好儿女应该做的。”
什么“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说上万户侯!”
等等。
鼓励百姓参军,读书人投笔从戎,投身到开疆辟土的伟业中来!
有哪些男人拒绝得了封狼居胥呐?
想想那些字眼儿:饮马瀚海、光宗耀祖、国之栋梁、名垂青史、入贤良祠,哪一个不会让男儿热血沸腾?
国内,自隋文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易总选拔官员和人才的重要制度,打破了士族阶层垄断的官场。
经过历年的完善,科举取士已经有了成熟的制度,在中华这片大地上已经持续一千多年了。
现在,当今皇帝高瞻远瞩,觉得单纯的科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他在不触动科举拥护者敏感的神经的前提下,除了科举外,慢慢增设数学、医学、工科等实用性考试科目,录用专长人才。
随之而来的,专门的官办医学学堂、机械工程学堂等各类学堂应运而生。
面向普罗大众的女子学堂还不是时候,只有在京中,由皇后牵头,开办贵族女子学堂。
言娘看着日新月异的大清,觉得未来可期!
“女性受教育,上可以教夫,下可育子,远可治国,近可持家。可见女性受教育对家庭幸福、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对于女性创立面向女性的学堂、书刊,皇后这样说,弘昼觉得很正确。
自家几个儿子不就被她教育的很好,自己还能父以子贵称为皇帝。
弘昼对此沾沾自喜。
实在是儿子太给自己长面子了。
据说很有二伯当年的英姿,但自己可不是皇祖父那样的人,等儿子长大,自己可要立马滚蛋,觉不给儿子添堵。
自己可是答应皇后,带她出海走走呢。
嘿嘿,自己也很向往外面呢。
朝廷走向正轨,大家都关注着开疆拓土,加官晋爵,弘昼一时觉着自己被朝臣们喷的都少了。于是有闲情逸致了。
想起媳妇儿以前说过的小时候的事儿:林家祖母当年带着年幼的孙女儿,欣赏以前朝代的人物画像。
感叹说:都说满朝朱紫贵,我年轻的时候儿就想着,现在朝廷要是能穿这种样式的服饰,想着你祖父即使年龄大了也是个帅老头。不比人们都夸的纳兰大人差。
弘昼想想林祖父的岁月沉淀下来的那身气质,确是纳兰大人比不上的。
林祖母好眼光!
那自己是不是让官员们穿这种服饰上朝?
虽然能上朝的都是老狐狸让自己头疼,不过想想换成这种服饰确是养眼。
弘昼摸摸下巴,任性的决定了。
满族官员不同意,那就两种服饰想穿哪种穿哪种,汉族的大臣麻溜的换上了。
满族除了一些老顽固,有人偷偷换上,觉得还挺不错——相伴几十年、不耐烦见自己这张脸的夫人,也夸自己好像变帅了!
大多数人换装之后,弘昼又觉得发型好看,不称这套衣服啊。
于是让太监给自己拿顶男士假发来,这可难道了贴身太监。
最后急得跑到假发制作处让人现做。
等弘昼带上假发,满意地点点头,去让媳妇儿看看。
看到媳妇儿惊艳的目光,弘昼心满意足的决定自己要把头发留起来。
不是孔夫子说的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康熙爷也说以孝治国。
弘昼这样反驳不赞同自己举动的大臣。
祖宗就是挡箭牌,哪个需要拉哪个。
弘昼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媳妇儿时的惊艳,觉得还是汉服最配自家媳妇儿。
宽大的旗袍,穿到媳妇儿身上,没有汉服那么能衬托媳妇儿的美貌和气质。
所以现在自家当家做主了,当然要满足媳妇儿的喜好啊。
汉服,让制衣局制作。
迂腐的大臣哔哔,可以听而不闻嘛。
弘昼觉得那时自己对媳妇儿的一见钟情,才促使自己上进。
自己对媳妇儿的感情,真的是像媳妇儿所说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啊!”
弘昼沾沾自喜道。
乾武7年,林如海已经近九十高龄。
身体虚弱的卧床了。
皇帝把太医院首派过来了,诊断是人体的自然衰老,药物无力回天。
就这几天的事了。
林如海回顾自己一生,前半生虽然有高中探花的喜悦,更多的是撑起门楣的压力。
后来,什么时候呢,从言娘进府生了阿寿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自己儿孙满堂,活到90高龄,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自己这辈子值了,心满意足。
唯一遗憾的是,以后不能陪伴言娘了。
前有黄庭坚的“书到今生读已迟”,现有藏族活佛转世,还有佛教、道教中的各种传说。
有人生来带宿慧,有的人经历重大挫折后开窍,等等不一而足。
言娘可能属于后者。自己这些年护她周全,以后就要交夫给孩子们了。
孩子们都在身边,该交代的都交代给孩子们了。
言娘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低头侧耳听林老爷的嘱咐:“言娘,以后,我不在了,你要、自己多注意,不要、那么粗心大意。算了,有孩子们呢,孩子会替我照顾好你的。我不担心、不担心······”说着,声音慢慢消失,生命逝去。
言娘泣不成声。
这个男人,临终前,还在担心自己。
原来,这么多年不是自己没露马脚,不是自己有老天护佑,而是这个如父如兄的男人,保护着自己!
林如海三朝元老,帝王心腹,皇后亲祖父,太子祖外公······,名头很长,葬礼很盛大。
林如海的葬礼上,言娘一直昏昏噩噩,孩子们很担心她。身边一直有孩子们跟着。
林老爷要被送回姑苏了,和等了他几十年的贾氏合葬。
而自己身为公主,清朝的祖制是,公主下嫁,在其去世后,是不能葬入皇陵,也布恩那个进婆家祖坟,只能另择地建坟墓。
当时言娘听说的时候,松了一口气。
自己是在贾敏去世后进的林府,没见过贾敏。不存在道德上的小三之类的。
但,要是死后进林家祖坟,三个人不说位次尊卑如何安排,人若死后有灵,三个人挤在一个墓穴里,也太尴尬了。
这样子最好。
自己到时侯,就让儿子在京城附近找一块风水宝地安葬,离孩子们近些。
言娘要跟着儿子们送林如海的棺材回姑苏下葬。
言娘已经是近七十岁的人了,儿子们担心言娘的身体,不同意。
这是最后一次同行了,言娘坚持要去。
最后,阿寿急了,偷偷告诉言娘:爹爹棺材里只有一身衣服,您跟过去干什么!好好在京城呆着,哦!可以去城外,前几年父亲亲自购买的庄子散散心。
隐晦的给言娘指出,想陪伴父亲,就去城外庄子上啊,爹爹在那里等你。
言娘的眼里“刷”的流下来了。
这个男人,为了自己,不入祖坟!
悄悄的把事情都安排好了,知道自己以后想要葬在京城,就早早的选好地方,现在他先去那儿等自己了。
“娘,你别伤心啊。爹不是故意瞒着你呢,主要是考虑姐姐的心情啊。”阿寿见言娘流泪伤心,平时稳重的林大人,手忙脚乱的给言娘擦泪。
“没有,娘没有伤心。你爹也是喜丧。娘就是感动你爹的心意,娘···”言娘说不下去了。
过来一会儿,言娘收拾好心情,说道:“你们放心的去姑苏吧,我去庄子上散散心。”
在这个爱人埋葬的庄子上,言娘把自己亲手摘的鲜花,放到旁边的墓碑前,春日的暖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目光悠远的看向未知的远方。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