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所有疑点,捏在一起去思考。在这个世界,你不能认为一切已发生的事都理所应当。在思考别人为什么被淘汰的同时,还要想自己为什么会活下来。”
不能认为一切已发生的事都理所应当。
乐晓对这句话不能更加感同身受。其他人可能不理解这句话,但乐晓绝对能够理解。
并不是只要刷卡,就能坐上公交车,并不是坐上公交车,就能按实到学校,并不是按实到学校,就能正常上课。
所有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一定都有大量被忽略的条件!能看到的因、果,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
把因果补齐,才能看到事件的原貌。
乐晓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控制变量法”,要不他也思考一下“控制条件法”。
假如“如果只有从景区拿到铃铛的人会死亡”条件为真。
那为什么同样满足所有条件的6、7、11、13、14、18、19号没有死。
其中14号已经确定为爪牙,11号和14号住在一起。
19号或许有什么特殊能力,救了18号。
13号……和12号住在一起,12号基本确定是爪牙。
乐晓觉得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如果爪牙知道死亡条件是什么,那自然可以不经意间改变同屋人的死亡条件,让他们活下来,来降低自己的嫌疑程度,同时也迷惑寻找死亡条件的其他人。
这么一想,全部通顺了,14号改变了11号的死亡条件,12号改变了13号的死亡条件,18、19有保命技能。还不能够解释的,就只剩下6号高积分小混混和7号寄生虫美女了。
6号高积分小混混很可能拥有特殊技能自救。
至于7号……乐晓想起刚进入这个愿井时,被虫咬死的男人。他带了避孕套,希望一夜情,那么在场应该有他的一夜情目标对象。
虽然乐晓不想对女性有刻板印象,但7号实在太符合这个人选了!男人的铃铛应该赠送给了7号,7号不希望和死人扯上关系,所以撒谎是从景区拿到的铃铛。
乐晓有些激动,这个条件如果成立,那很快就能推出真正的死亡条件。
但是这个死亡条件……
“死亡条件和铃铛有关,而且很容易被改变。在很容易改变的情况下,医生的死亡条件仍很清晰,所以14号心里才肯定选择‘2’这个数字能淘汰医生。”乐晓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