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的债也差不多都还清了,茉莉,你不要有什么压力,我们说给你听这些,只是想告诉你咱家的现状。就因为这个情况,这次抚恤金三千元,我们就没想着要花,这都是救命钱啊。”寇瑞光说着说着,不仅也留下了眼泪:“老二给我们的救命钱啊。”
嫂子:“所以我和你哥一合计,这钱不能动,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风险呢?但最近咱村里的人都在说入股,投资,钱生钱,我们就心动了。广场那边新开了一个楼,叫百货商场,老板喊大家入股,说是每年都有分红。我其实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个词,茉莉你可能不明白。就是说我们投资钱进去,百货公司进货,卖货以后赚的钱,我们这些投资的人分。百货公司的老板说一年就能回本,第二年开始就是躺着收钱。”
聂小满一时语塞,原来这个年代就有自营商业体了吗?还是入股分红制度的?这方面的知识聂小满虽然懂,但时间线她不清楚。此时大约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个体户开百货商场的确初露萌芽。
如果寇瑞光不是被骗,那就是真的入股了?但,聂小满总觉得这事情听上去不是那么靠谱。
于茉莉完全不懂,她看着聂小满,经历了这些天后,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这个室友有种莫名的信任情绪,明明不是自己的亲人,不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认识都没多久的人,怎么会那么可靠呢?
聂小满:“寇家哥,你入股总有合同的吧?拿给我看看?”
“有有,你等等。”嫂子回房间拿来一叠纸,有章有手印,看上去十分正规化,聂小满仔细阅读一遍,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
“你们投了3000块进去,每个月拿300……的消费券?”
“对啊,没错,到一年的时候我们都拿了3600块钱了,是不是回本了?3000变成了3600呢。”
“从数字上看,你们说的没错,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概念上的问题。消费券不等于钱啊。”
大嫂赶忙把消费券拿给聂小满看。“这个消费券不是钱吗?”
“这个消费券上明确写了,只可用于在这个百货大楼消费,其他地方都不可以。”
于茉莉也有点不明白,“那我们就去这个百货大楼买东西不就行了吗?”
这个时候百货大楼才刚刚出来,正是个体工商户,地摊人员,一步步搬进商店,改制的时候。百货大楼和往日采购确实没什么显著的区别,但是过不了多久,也许三个月五个月以后,日常生活采购的东西,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同样一斤大米,在供销社买是5毛钱,在百货大楼买就可能是一块甚至两块钱,因为百货大楼里面有房租成本,水电成本,甚至还有雇员的人力成本,包括老板当时建造装修的费用,这些都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面,最终买单的都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