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端的灯笼越珍贵, 需要猜的灯谜也更多。
沈思洲站在那里,仪度翩翩, 从容地说出一个又一个答案,倒是吸引了不少带着面具的姑娘家停下来。
他每说出一个答案,姑娘们便一起喝彩。
上京虽然民风不算开放,但是七夕这天本就是鼓励众位年轻男女去寻姻缘, 此时大家又都戴着面具,因此行为大胆点反而会受人青睐。
到最后, 沈思洲终于猜完了所有的灯谜, 拿到了那盏走马灯。他提着灯笼往崔白菀这边来,没走几步就被人拦住。
有一个大胆的姑娘硬塞给他一方手帕,然后不容沈思洲拒绝便飞速离开。
上京的风俗, 帕子上绣着姑娘的名姓, 若是赠帕子便是代表对那人有意思。那人如果也同样对姑娘有意,第二天就会带着帕子去姑娘家上门提亲。
有了一个起头, 剩下的有样学样,也嬉笑着,彼此凑成一团,全将手帕塞给沈思洲。
沈思洲对她们说了什么,那些姑娘笑得更大声了,然后又塞了一份手帕给他。
有几个姑娘还对沈思洲说了几句话,闹得他面红耳赤。
最后姑娘们嬉闹哄笑地走掉了。
沈思洲站在那里,手里除了灯笼,还有一堆的手帕。
他目色茫然地看着远处的崔白菀。
这是他第一年来上京,以前虽有女子追求,但也……没有这般直接大胆的。
这便是上京吗?
崔白菀促狭地望着他。
沈思洲无奈地提着灯笼,抱着手帕朝她走过来,将手里满满的东西都递给她。
崔白菀拿起一方手帕欣赏,倒是绣工都很不错,至少比她的好。她拿的这一方帕子,左下端绣着“苏”字,旁边又绣了一簇紫藤花做装饰。想来这位姑娘姓苏,名字可能唤作“紫藤”。
没有直接秀出名字而是绣了紫藤话做象征,倒是别具一格,颇费巧思。
崔白菀赞赏道:“绣得不错,比平康庄的绣娘绣工还要好。”她朝着沈思洲竖起一个大拇指,“沈大人今天真是收获颇丰。”
沈思洲唇角紧抿,静静地望着她。
崔白菀笑道:“别紧张,上京的七夕就是这样,你多待两年就习惯了。你今日由我一半的风采吧,前几年我也收到很多玉佩香囊什么的,抱都抱不过来……”
她说着说着便忍不住沾沾自夸,又提起了自己以前的往事。
然后她就看着沈思洲的嘴角抿得越来越紧。
“……”说错话了。
崔白菀偷觑他一眼,还好还好,没有特别生气,还有转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