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薛梧重病之时,贾母特意出面请了太医送去金陵,为此还搭上了不小的人情。
薛梧痊愈之后,自是厚厚的答谢了太医。
贾家的这份情他也记住了,日常节礼重了三分不说,这次贾敏去信请他搭把手,念及贾敏是贾老太君掌上明珠,他不仅将薛家的护卫派去大半,还冒险帮林海将奏折送去贾家。
没想到竟然有如此大的回报。
这一次,他们干脆就全家上京。
一来可以亲自送薛蟠进国子监。
二来薛梧去领取内务府帑银,顺带着请贾琏牵线搭桥,看能否搭上吕宋的商路。
三来就是薛家的独女宝钗也遇上了当年元春说亲时的尴尬。
因薛家是皇商,宝钗的亲舅舅是九省统制,亲姨妈是贵妃之母,宝钗本人更是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又自小读书识字,颇有才华,这两年说亲之人是踏破了门槛。
因薛梧自来便看中这个女儿,觉得她比儿子强了十倍不止,常遗憾她是个女儿身,否则薛家交到她的手上何愁不兴。
因此,便不愿随便许亲,怕委屈了这个女儿。
他们薛家自有门路,将来求亲之人和他们的家里查了个底朝天。结果,薛家就更不愿意将宝钗许给这些人了。
江南地界上,各方面都能配得上宝钗的,又没有年纪合适的。加上这次两淮盐引案不知要牵扯多少人家进去,他们便干脆将宝钗带入京中,看能不能托她舅母和姨母给找个合适的。
今日正好是休沐日,他们便一家子上荣国府拜访。
薛姨妈自是带着宝钗到荣庆堂和女眷们相会,拜见完贾母,又给众人分送礼物。
贾母感念薛家的援手也算是救了贾敏的命,对母女俩态度很是温和亲切。将宝钗唤到近前,细细打量,又问她读过什么书,多大年纪之类的。
宝钗生得端庄,答话时落落大方,浑身气度不输公侯小姐,贾母心里点点头,果然如元儿所说,很是不俗。
贾母便命治酒开席,娘儿们好好乐一乐。
前院,贾赦和贾政也带着儿子们在接待薛梧父子。
听闻薛蟠要入国子监,贾政自是想要摆个读书人的架子考教一二。
先是问薛蟠读了什么书,又要问他些读书心得,薛蟠勉强应付了几句。
待他还想进一步考教,贾珠眼看不对,忙抢先装作好奇的样子问起了两淮盐引案,将话题岔开,否则平添尴尬。
如今的薛蟠,虽有父亲教导,少了几分顽劣,且被压着上了不少年的学,但终究是个贪玩怕苦怕累的性子,又确实没有读书的天赋,学问自是一言难尽。
若是被当着几个表弟的面考教,失了面子怕是会更加不想读书。
其实在贾珠看来,薛家若想改换门庭,不如为薛蟠求娶个书香门第的妻子,待有了儿子,若能有几分读书的天赋,便将国子监的名额给那个孩子。
如今便送薛蟠进国子监,委实浪费这个名额了。
只是他作为亲戚,又是晚辈,实在不好泼姨夫的凉水。
其实薛梧心里也苦,他也知道送薛蟠进国子监不过是死马当成活马医。
做生意本就讲究个和气生财,偏偏这个儿子天生就是个霸道的性子,怎么也掰不过来。
这些年他也经常把儿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希望他能学上几分,可他在生意之上也天赋有限,人又憨直,将来能够勉强守成便罢。
其实他这性子若是托他舅舅送入军营或许还能光宗耀祖,但他家就这一根独苗,他又怎么舍得。
如今有了国子监这条路,万一里面的大儒就有法子让儿子开窍呢?
他不由庆幸这次拼着得罪江南那边的人,帮了林家一把。
原本他只想着,就当是还了贾老太君的救命之恩了,若是林家和贾家能记这份情当然更好。
倘若林海这次败了,薛家在江南待不下去。如今贾家的琏哥儿在内务府混的风生水起,元姐儿是手握宫权的贵妃,据说很是得宠,自己求上门去,他们总不能看着亲戚吃亏,定能给出其他出路。
若是林海胜了,掀开如此大案,他将来必定平步青云,以他的年纪,将来便是做到丞相也不无可能,薛家怕是三代无忧。
只没想到回报这么快就开始了。
听闻女眷那边已经开席,他们这边自也移步去花厅。待众人落座,贾环贾琮先执壶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