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收成,竟比传言中还要多!
待收获后,贾珠便将这甘薯和种植之法献给了陛下。
为了取信与陛下,这国公府少爷竟是亲自下地,在陛下眼皮子底下又种了一回,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还有详尽记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巨大功劳,非爵位不足以酬功,陛下便赐贾珠国公之位,封号稼轩,三代始降,又赐下国公府邸。
可这贾珠竟在上谢恩的折子时,恳请让爵于父,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赞贾珠孝顺的,有说这事没有先例的,但不管成与不成,贾政都收获了京城所有当爹之人的羡慕。
这可是新鲜事,从来就只有当老子的拼命给儿子挣个爵位,还头一回遇见儿子挣到了爵位让给老子的。
这爵位可不是世袭罔替,而是三代始降,贾政都知天命的年纪了,爵位由他开始,可就相当于白白的少袭了一代。
陛下感念贾珠奉亲至孝,自古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对贾珠又看中了三分。
但一来确实没有这种让爵先例,二来万一他同意了,今后再有凭自己本事挣到爵位之人,若不让爵于父,怕是会被人戳烂脊梁骨。
遂请示了太上皇,以教子有方赏了贾政一个从四品的轻车都尉的爵位。
又怕后来之人有样学样,平白多个爵位,下旨的时候便特意点明,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这贾政不光得了个爵位,怕还能和此次让爵之事一起,作为特例被写入史书,让后人羡慕。
如此他硬是靠着儿女,迈过了四品官的坎,如今连爵位都有了。
众人不无心酸的想,谁让人家有好女儿好儿子呢——
真不知这贾存周上辈子积了什么德!
荣国府。
因着贾政,贾珠如今还没搬去御赐的稼轩公府,还是住在荣国府他之前的小院里。
贾政这段时日听多了酸言酸语,自是不愿意搬去儿子的府邸,只说要留在荣国府孝敬贾母。
可也没有王氏一把年纪还在荣国府伺候婆婆,反而放李纨去稼轩公府享清福的道理。
于是贾珠便去与贾赦商议,他们二房一家子还是暂住荣国府,待贾母百年之后再搬走。
贾赦自是巴不得如此。
若说以前他还恨不得把老二赶出去,如今二房出了个贵妃娘娘,又出了个稼轩公,他巴不得二房一家子能长长久久的在荣国府住下去。
他很是庆幸,不管从前他多看不上老二,对侄儿侄女从来都是好的,也从不拦着琏儿和二房之人亲近。
果然就有了回报,元春做女史时便给琏儿谋了个内务府的肥缺,珠儿又将吕宋的海商介绍给琏儿,琏儿靠着将内务府积存的旧物高价卖去吕宋,可是在陛下面前露了好大的脸,再有元春的枕边风,琏儿如今都正五品了,他可还不到三十岁。
这一日,贾家众人又聚集在荣庆堂,商议省亲别院的事。
贾珠的意思是,既然他暂时不会搬去稼轩公府,不如直接将稼轩公府分出一半,略作修整便能做省亲别院,不用如之前商议那般,将宁荣两府拆去大片又斥巨资修建别院。
贾敬和贾赦自是不同意,娘娘省亲是贾家的荣耀,自是应该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且所需材料,贾家早已在娘娘的吩咐下置备齐当,可比如今才开始置办的人家少花了不少银子。
又有薛家听说了省亲别院的事,将涉及江南那边的采买之事接了过去,只说亲戚一场,好歹要尽一份心。
林家那边还特意出面请了擅长园林设计的风雅名士出山筹画起造。
经贾珠牵线与贾琏合作已有两年的陈海商也送来了大量的好木头,还坚决不要银子,说是南海那边这些木头不值钱。考虑到便是修园子用不完,家里几个姑娘也到了说亲的年纪了,贾家便收下了。
如今万事具备,立马就能开工。
贾珠即便如今是国公,也还是晚辈,便只能应了。
李纨自是松了一口气。
从贾珠上折让爵开始,再到放着国公府不住挤在如今的小院子里,现在还想将国公府划出去一半,桩桩件件,都让李纨心里不渝。
但她的心思只能藏得死死的,以这个孝道大于天的世道,她的心思但凡露出一点,等着她的只有休书。
便是她的亲身父亲,怕也要清理门户。
作者有话要说:前文写了,贾政的职位其实是因为贾珠,但从时间点看,元春封妃之后不久他就升迁,外人便以为是因为元春。有了他的先例,贾琏本来是挣钱本事被皇帝看中才升官快,也被认为是枕边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