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这一茬,桑语彻底闲下来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李文谦和梁生带来好消息,同时等着甘蔗收获。
村里已经热火朝天忙起来了,翻地,播种,除草,种菜,一刻都不得闲。
就是孩子们,也纷纷去了村小学上课。
不知道是周支书动员的好,还是那则流言让大家看到了阶级改变的希望,村里所有人都动了心,把孩子全部送去了学校。
即便是十一二岁,已经可以当成半个劳动力了,他们还是主动地让孩子去上学了。
流言是这样的,制糖厂发展的非常好,等过两三月,就会再招一批人,要的也都是读书认字的。
这次主要是做手工糖,会认字就行,到也不严苛。
这样一来,知青全部都可以上,村里人认字的就少了很多,毕竟以前虽然有过扫盲班,但真正用了心学的,真没几个。
村民们生怕自己的机会被抢了,就纷纷找到周支书和桑语这边打听情况。
桑语就说,“要么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多认识写字吧,你见过不认识字的农民,你见过不认字的工人吗”
这话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只有认字的人才能当工人。
然后周支书还加了一把火,说制糖厂要扩大,就必须找学问好的,不然就是拖大家的后腿,你们自己不认字进不去,就不要耽误孩子了,让他们学点东西,以后好成为工人。
众人一听,是这个理,然后你传我,我传他,就变成了以后他们都有机会当工人,但必须认字。
这样一来,大家都愿意让孩子去上学了,毕竟从农民变成工人,不算阶级跨越,但也是从面朝土地背朝天,变得更加出息不是。
不仅是孩子们,他们自己也想学,机会不能都被知青们抢去了。
发展到后面,不知道怎么说的,总之就是在孩子们放学后,还另外开了一堂课,给村民们继续扫盲。
这是好事,周支书大力支持,并和桑语商量,等他们结业时,从里面选出几个人成为制糖厂的工人。
桑语答应了,并表示当时候会出题,成绩最好的人加入,至于选多少人,这个到时候再说。
于是乎,众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扫盲班一连开了三个还打不住,大人学习的兴头比孩子们都强。
这是有带动作用的,见大人如此,孩子们也不敢不认真了。
于是整个橡树村,陷入了异常火热的情况,白天上工,晚上学习,全所未有的认真。
在这样的计划下,桑语无所事事的倒像个异类。
好吧,那她就计划一下,如果李文谦和梁生那边顺便的话,厂里要招多少人,该怎么给他们培训。
另外,机器还得进一批,这次就不需要从京城那边弄了,司徒泽的设计已经有了进展,不久前去了省里找人做出来看看效果。
桑语给他打了电报,说明了情况。
司徒泽回了好字,等到甘蔗收获的时候,那些机器也就到了。
好在当初建厂房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直接建了好几倍大,暂时不需要担心厂房的问题。
等到桑语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甘蔗也陆陆续续运过来了,存放进仓库。
李文谦和梁生也带着人前后脚回来了,“大喜啊,厂长”
两队人喜气洋洋,面上全都是兴奋之情。
“这么高兴,看来此行非常顺利。”桑语笑着道。
两人狠狠点头,李文谦道,“我这次跑了十个县和两个市,他们的收购站都表示要购买我们的糖果,我算了一下,订单加起来有一万斤。”
“我这边也是,我们跑了九个县和三个市,红糖定了六千斤出去,糖果有八千斤。”梁生激动地道。
“好”桑语非常高兴,“材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机器也到位了,明天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宣布正式开工的消息,桑语就让他们先回去休息,过两天再来。
来了后,他们就要正式招人了。
桑语计算过了,熬糖有机器,但做糖果还需要人,目前没有这么细致的机器,就算有,那总不能每一种糖果用一台机器吧
相比机器,这年头的人力成本才是最廉价的,正好还能让村里人有机会成为工人,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按照目前他们厂的效益,是养得起这么多工人的。
桑语大手一挥,决定这次就再找一百个工人,二十种糖果,一种五个人做,怎么都不叫多。
当然了,实际是不可能这么分配的。
这次的订单,就像桑语预想的一样,硬糖和花生糖订单最多,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一大半都是软糖,奶糖最少。
一来奶糖更不好储存,二来用了大量牛奶,虽然味道最好,但价格也更贵。
除了几个市里下了奶糖的订单,县收购站都没有要,怕价格高卖不出去,放都能放坏了。
所以分配人手的时候,
当然大部分人去做硬糖和花生糖,少数人做软糖或奶糖。
另外,除了招收工人之外,他们还需要牛奶,这就需要自己养奶牛,花生可以收购,但奶这个东西得用新鲜的。
所以村里还得分出一部分人,弄个养殖场。
全村一千来人口,有两百人都成了工人,或者获得比较轻松的工作,剩下的当然眼红,但他们没办法,谁让他们的文化不过关呢。
周支书给他们画大饼,只要厂子进一步扩张,肯定还会再招人,让他们用心干活用心学习,不然到时候机会来了,都把握不住。
因为下一次招人,就不可能只针对本村的了,附近村里,乃至整个县的人,都可能会参加,不能光从他们村出。
这下子,众人就更加认真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桑语也没闲着,一下子招进来这么多人,管理是个很大的问题,虽然章程她已经写好了,但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桑语的肚子也越来越多,挺着一个大肚子,她在厂里上上下下地跑,解决各种问题。
好在遇到了这些困难,对她来说都是很容易解决了,不需要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顺便的,她还借机历练毛云和詹向红,让他们学习处理。
等事情回到正轨,产量也稳定输出,毛云和詹向红就要搭档出去,去跑销售。
她们之前分别跟着李文谦和梁生的队伍出去过,但两人要想独当一面,还得自己亲自去面对。
另外她们还有一个任务,除了销售以外,就是观察,大家更喜欢吃什么,不是他们销售出去的糖果种类。
而是当地有什么老百姓广泛接受的美食,记下来,带回来,以后都作为设计改良的灵感。
这个目前当然不需要,但桑语是想要培养毛云这方面的想法和敏感度,这样等以后毛云成为厂长了,才不会落下这一块。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让一个厂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才不会被别的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挤兑下去,甚至是破产。
在这样的忙碌中,时间一晃就是大半年,桑语的肚子也越来越大,甚至大的有点不正常。
司徒泽偶然回来一次,吓了一跳,忙弄来车子,带她去省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桑语怀了双胎,两人又惊又喜。
惊的是之前完全没察觉,桑语也是第一次怀孕,前段时间忙的脚不沾地,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
虽然她有灵泉水,身体一点不适都没有,但灵泉水也不是万能的,谁知道有没有留下什么隐患。
毕竟这玩意儿出现的莫名其妙,作用功效一概没有。
好在医生检查过后,一点问题都没有,两个孩子非常健康,现在已经怀孕七月了,再等两月差不多就要生了。
孩子在肚子里发育的不错,接下来的时间好好休息,按照要求该吃吃该运动运动,不会有问题的。
喜就不用说了,原本以为只有一个,现在变成两,怎么可能不惊喜。
之前司徒泽说,就生这一次,也就意味着,他们只会有一个孩子,或许孩子自己会觉得寂寞呢。
毕竟他的堂哥堂姐都比他大很多,目测大嫂二嫂那边也不打算再生了。
桑家这边,呵,桑语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他们。
所以估计这孩子小时候会比较寂寞,现在好了,有两个,可以相伴着长大。
反正他们养得起,一个还是两个完全不会降低生活质量,所以喜大于惊吧,大好事。
可这样一来,司徒泽就更加担心桑语的身体了。
原本他把任务带回去做,就是想要就近照顾桑语,可有些东西,村里真的做不了,于是他只能待在省里,待着时间才回去一趟。
家里那边,他拜托了支书媳妇和春花婶子帮着照看,可心里还是时时惦记着。
现在好了,桑语怀了双胎,无论如何他都不能放心了。
司徒泽去找了江夏帮忙,要让桑语在城里住上半年。
江夏二话不说,就帮他们把手续办好了,还免费了一个院子给他们居住。
这是分配给他的,可他暂时没有结婚的打算,还住在江省长家,一来是习惯了,二来也是为了工作方便。
这院子就空下来了,收拾收拾就可以入住。
现在又是夏天,不需要带太多的东西,把厨房和浴室拾掇好,再买点家具就差不多了。
桑语在医院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被司徒泽接到了这里。
然后司徒泽回村,找支书批了假。
周支书知道桑语怀了双胎,也知道小两口这是不放心,爽快地批了假。
反正他也从毛云那里知道,桑语并没有滥权,而是教导了她怎么做。
现在的毛云不说独当一面,管理生产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