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磨坊的时候费了不少力气, 不过建成后,可是人人夸赞,不单牲口省力,人在屋子里头也不用挨冻,只看着米和面就好了。
伙房有几个人明年就可以回家了,但他们想留在边城,倒不是对这里多有感情,而是想要赚点银子。
这几年,他们看着城外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当然知道是因为边城物产丰富,一想回去敲打家里那几亩地,真不如在边城这里闯荡两年。
伙房的人跟李家人关系好,留下来也能跟村里人相互有个照应。
像他们存着这般心思的人不少。
朝廷突然对这座宽广无垠的森林进行戒严,不允许大梁北上挖参的人随便进入森林,也不许普句人靠近,除了查图部落的,就只有边城的百姓能进去摘个果子采个药。
也就是说,留在边城过日子,是唯一能进入森林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以后再有没有就不一定了。
在伙房人的帮助下,黍子被磨了两遍,黄面细细的,重新装回了麻袋里面。
虽然李青文也想帮他们磨一会儿,但是被伙房的人硬是推了出去。
虽然没有红芸豆,但是他们这里有豌豆,把豌豆煮熟,然后拌上糖,捣成豆泥,黄面加水,和成面团,把豆馅包起来,就成黄豆包。
除了纯豆馅,也可以往里面加些果脯和果仁,这样口味更丰富些,用来哄孩子最好不过。
为了区分这些馅不同的豆包,一般都会做些标记,譬如做的大小不一样,或是在豆包上戳两个眼睛,否则家里这些皮猴子,为了吃到自己想要吃的馅,怕不是会把所有豆包都偷偷掰开瞧一遍。
原来,边城漫长的冬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虽然冷,但是不用干活,又能玩雪,更又那么多吃的,恨不得一年到头都是冬天。
自从村里开了学堂,冬天反倒是读书的最好的时候,一个个野孩子被拘的受不了,天天装病,试图逃脱课堂。
李正亮就是那个最能装的,入冬以后,天天不是这疼就是那疼,甚至因为不想去上学,还去给张氏守灵堂,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李正明也觉得读书辛苦,但他是老实孩子,除了早上起来穿衣服困难,念书倒是不偷懒。
后屋在蒸豆包,李正颜肉肉的脸蛋贴在李青文的手上,商量道:“小叔,让我替大哥读书行不,他真的很难受。”
李青文把她抱起来,“这话咋不跟你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