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1 / 2)

晚聚时分,基地自降落以来,第一次整齐的全员大集合。

在容迪的嘱咐下,连防御组轮岗值班的成员都被叫来参会了。

更稀罕的是,这是第一次由容迪领主主持召开的全体大会。

高彭拍的那些照片,还有上午申请考核后得到的结果返图被印了很多份,发放到不同的桌子上。

明媚的恒星光底下,俯瞰图能够清晰反映基地附近的全貌。

从300米以上的高空拍摄,能够明显看到,基地附近地表的颜色已经和四周完全不同了。

以前,基地混在垃圾堆的银灰色之中,一点都不起眼。

现在,基地附近的土地已经露出了土壤的那种黄色。

虽然污染导致土壤颜色较深,但和垃圾区域还是很不同的。

基地是一个孤零零的银色点,在一个正方形土黄区域的中间,距离四条边都有明显的距离。

很朴素。

但这画面放在垃圾星上,就十分动人了。

再朴素,也是他们辛苦清理出来的。

紧接着再细看就能发现,那些光带的颜色虽然和土壤颜色相近,但因为材质的反光能力很好,高空中拍摄也同样能清晰地辨别出来。

而被它们标识出来的,是安全区围墙、种植土地和绿化带。

对比3级任务的文字要求,再看看照片。

刚才那点激动和自豪又萎靡不振了。

清理是不容易,但他们的进度也是真的很堪忧。

除了这片土黄的空地,也没有别的了。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我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容迪见任子墨示意人齐,便开口了,“60天冲刺升级任务,就是我们讨论的唯一目标。在大家开始讨论之前,我再具体解释一下我对这个目标的考虑和理解。”

“按照目前的速度去测算,再考虑到净化土壤的困难程度,以及我们这个基地的资源稀缺情况,整体速度后期可能还会放缓,所以我们至少还需要1年半到2年的时间,才能达到3级。这期间,我们最多只能得到两次星野管理局的补给。那么,接下来的生活会有多无趣,想必大家也都有预感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基地能够升到3级,就会发生很大的不同。对各位来说,最大的不同自然是能够和亲人重新取得联络,还能重新获知外界发生的事情。而对于基地来说,3级之后的补给会增加到半年一次。此外,还可以尝试用我们的资源去兑换更多的物资、设备、技术。也就说,对于星野拓荒者来说,3级基地再往上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

“虽然我们继续坚持2年,似乎也可以稳稳的升级了。但我必须要提醒大家,在垃圾星这样的地方,时间越长,我们可能面临的风险就会更大。首先最简单的,就是要求我们储备水、能源和食品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水和食品都不缺,能源也因为升级奖励得到了补给。但两年后呢?就算水不会被我们用完,但能源呢?食品呢?”

“以及,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会不会变得更差。如果一号星球的冬天、春天会有极端天气发生呢?我们还能不能维持现在的建设效率?”

“在这些环境挑战下,你们觉得,两次补给,是不是真的能帮我们应对一切困难?”

绝大多数的基地成员从来没听过容迪连续说这么多个字。

但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听到了,内容却是让人无法愉快。

开会前还有人猜测容迪的意图,觉得他是嫌大家建设太慢了。

但快慢这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主观感受。

容迪如果是主观上不满建设进度,会让人觉得担忧、焦躁、不想面对,但还不至于让他们觉得情况糟糕。

可现在容迪在给他们客观理性的指出此前未被看到的风险,他们顿时就慌了。

只是,两年换一个稳稳的升级可能变小了,并不意味着大家觉得自己能用60天就升级啊。

这就像,没给人活路,还把人后路给断了。

相当绝望。

任子墨坐在容迪的身旁,此时心底也很惊讶。

在和他讨论的时候,容迪也没有说过这些内容。

而这,是任子墨也不知道的内容。

一个所有拓荒者都嫌弃的最安全垃圾星。

大家只觉得是没危险、几乎不死人、很难找到生产的价值、无聊、回归无望。

可他们不会知道,原来垃圾星的挑战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

甚至不会爆发剧烈的战斗,就能杀人于无形。

任子墨不禁想起一个一直都有的疑问。

容迪以前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对这些了如指掌?

“大家不用急着悲观。虽然我们面对的挑战不简单,却不是没有破局的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要以最快速度冲击升级任务。”

容迪说完站起身,走到大屏幕前,指着投放出来的考核地图进行讲解。

“先给大家介绍我们今天试出来的3级考核具体核验细节。认真听,这将会是我们快速通关的关键所在。”

“清理任务,考核的方式是卫星扫描图。虽然要求我们在考核前填报申请考核的区域,但从我们提前升到2级的经验来看,不在申报范围内的清理,也是可以被计算在内的。”

“安全区部分,面积我们达标了,但缺少庇护面积和围墙。其中,庇护面积也是卫星扫描感应的,目前指示我们只有基地符合要求。围墙则是由我们自行用光带标定,指引审核。这次,这张反馈图上显示我们拥有的围墙是16米。实际林乐荣负责建起来的围墙只有10米,剩下的6米是我让机械组从垃圾处理组搬过去的压缩块堆放而成的。”

“种植土壤部分,需要用光带圈出我们划定的面积,然后在土壤中插入这种杆状的感应仪去读取土壤状态的数据。每一根感应杆的最大覆盖面积是1千平方米,但如果感应杆所在的区域被光带圈起来的面积不足1千平方米,则光带之外的区域数据并不会被读取在内。感应杆被插入后不能移动,但是,它是每隔4个小时检测一次数据,而非连续读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