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可以说,这名义上是一份研究报告,实际却是无数报告的超级大集合。
超一万页的详细内容足以说明这份报告的分量有多足。
这么关键的研究自然不是完全免费的。
整份报告有80%的内容都是需要付费的章节,而且付费点以章为单位,允许任何人以不完整的形式购买阅读。
但尽管对付费内容进行了切分,要阅读单独任何一个部分,也都还需要不菲的代价。
信息又多,还要收费,价格还不便宜,这些都是让科研成果迅速沉底冷门化的重要因素。
但蓝遥的报告并没有走上相同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东西一经发布,前台显示的购买量就在节节攀升。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试着购买了一个部分来看个新鲜。
但看完之后,他们就出不去了。
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足以刷新他们对星野拓荒原本的认知。
很多人根本没看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就已经忍不住要上星网嚎叫了。
这也是热搜标题不断涌现的原因。
在这种整个星博都在看报告发感想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看客忍不住加入其中,然后一起被震撼。
这样一波关注星野拓荒的热度,对星野管理局来说,却是一份剧毒的毒药。
而原因很简单。
因为报告的内容极其详细。
而且,全部都是难以辩驳的详实数据。
蓝遥在报告开篇的讨论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星野管理局一直不断强调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要我们相信他们倾尽全力且专业。那他们真的是这样吗?
看到这里时,很多新入坑的读者都还不能反应过来。
星野拓荒不是做得挺好的吗?
看看那些宣传片,多美!
看看那些人,多满足!
广袤无垠的星野荒原,没有星野管理局的支持,那些神奇的画面怎么可能实现?
但很快,报告就用实打实的数据粉碎了读者的这个信念。
你所以为的成功不是真的成功,那只是在为失败粉饰太平。
星野管理局从来不肯公开具体的数据,历年也多是用整体性的数据来糊弄公开以及项目汇报方面的要求。
只从整体看,星野管理局在几乎所有维度上拿出来的数字都是绝对的正增长:投入的资金规模、服务人数、星野活动面积、资源产品贸易规模等。
但事实究竟如何?
蓝遥直接建了一个能够容纳缺失值的模型,通过不断新增的数据矫正去还原星野拓荒的真实面貌。
其中,作为星野管理局表现水平的数值依据,就是机构在两百多年里所有向议会公开的数据。
蓝遥把这些数据全部按照星野管理局自己给定的定义拆解了出来。
而作为验证值的,则是所有来自大荒站直播、历史研究、口述史整理中提取出来的细节信息。
还有一部分,是星野管理局自己对外阶段性公布的数据。
只对比星野管理局的周期披露,和来自拓荒者和观众获知的终端数据,马上就让读者发现第一个问题。
星野管理局公开的全部是全星野汇总的节点数据,完全掩盖了中途的波动数据。
比如说,星野管理局统计每年星野基地情况的时间点,是在一期拓荒者落地后一年,新的拓荒者团队尚未出发的时候。
这个时间节点的特点就是,会失败的团队基本都已经失败了,它们落地带来的数据增长和它们失败带来的数据减损相互抵消,完全没有体现在星野管理局的统计数据里。
蓝遥很清楚的提出一个疑问:星野拓荒已经过去了215期的周期,为什么3级基地只剩下了五百多个?1、2级基地到底还有多少?
他从历史研究里面还原出了星野拓荒团队的扩张过程。
总计215期的星野拓荒者,实际对应的初始星野基地并不是2150个,而是至少3100个。
星野拓荒第10到第90期,还有第120到160期的这两个时间段,都有明确的多项证据证明星野管理局实际发出去的拓荒团队都达到平均一年20个。
3级基地是一条公认的标准,是星野管理局判定一个星野基地能否克服初期的环境威胁,独立生存下来的及格线。
也就是说,即便还有1、2级基地长时间存活,那它们对星野拓荒的贡献都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3100个基地出发,现在只留存下来五百多个,也就是刚刚到达16%的基地存活率。
这个数据,合理吗?能被接受吗?
蓝遥在这个章节免费内容的最后,写下了这么一句话:“16%的基地存活率,可以被视为16%的成功率、84%的失败率。3100与500之间的数值差,星野管理局看到的是消失的基地,而我们还能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命。”
这个数据是报告里第一个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