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为这件事情烦恼。如果是将司寇霖带去前线,一个是他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另一个是实在太突兀,会引起司寇逸的怀疑。
但是这点,在胥晟发现自己部下倒向司寇逸的时候,迎刃而解。
毕竟,大军战事在前,任何一个重要决定,都是与将士们商讨出来的,只是最后的决定权在于自己。
那么司寇逸对自己的操控,必然同时也会让那个部下发表他的意见,倾向于那种言论。
正如现在……
正商讨着,该派那些兵马,接上前线,帮助先前的部队,继续厮杀战斗。
之前去的已经是胥晟的亲兵,现在极需要支援。
大多数将领建言的是,司寇国的二十万兵马,应该去前线。
而那副将却站出来说,“司寇国兵马善于骑射,行军速度快,应该把他们放在后方,以便于另一条的偷袭包抄京城兵马。”
大家都在防着司寇国的二十万兵马,怎么可能让皓元国的士兵全部在前线厮杀,却一直将司寇国的那二十万兵马放在后面,毫发无损?
虽然那人分析的也对,那条包抄偷袭的路,却是更适合司寇国。可是谁又能真正保证他们真正的能及时到达,消灭敌方。
而不是在那里等两败俱伤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收拾胜利的果实。
众人以为,王爷必然能权衡明白。
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胥晟居然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坚决地做了一个决定,采选了那个副将的提议。
司寇阔库按照命令,带着司寇国的二十万兵马从另一条路侧面而过,准备从侧面包抄过来。
同时,胥晟这边带着自己的亲兵,正面迎接戚朔成的大兵。
果然,正如众人所预料的那样。
正面战场已经打响,甚至损失惨重。可是司寇国的二十万大军,却迟迟未来。
一直到胥晟快要准备撤退的时候。
司寇国的援兵才来。
但是,他们并不是来援助的,而是两方都杀。
当然,胥晟的兵马原来就已经被戚朔成的杀了大半。风头正盛的就是戚朔成的百万大军。
司寇国的二十万兵马,虽然说只有二十万人马,可是各个人高马大,气势十足,又没有经历过之前的战斗,精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