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1 / 2)

——康熙要亲征了!

这是早就知道的,准噶尔越发猖狂,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早在去年就有风声说康熙要亲征,今年朝廷更是一直在为亲征做准备,听到这个消息胤祚并不惊讶。

他在乎的是旁的。

一则这回大阿哥要随康熙出征,到时候应该会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征战,他手下的齐仲武和额尔敦也要跟着,齐仲武也就罢了,保住自己小命最要紧,但额尔敦和三公主的事还没有定论呢。

当初康熙说了,若额尔敦能做出成绩,便为他和三公主赐婚,这几年大阿哥对额尔敦也算照顾,一直给他机会,额尔敦也努力,只是他除了武功,其他方面天赋实在有限,最重要的连弩和火炮项目都没帮上忙,自然也没捞到什么功劳。他倒是在军事演习中表现不俗,这次若能立功,康熙那边也好交代了。

对了,这次新研发的火炮也要派上战场,为此康熙甚至特意修了一条水泥路运送火炮,耗费自然不小,但运送粮草装备也方便快速多了,倒算是物有所值。

这火炮之前试用效果不错,但战场上情况复杂,不知是否能发挥出威力。

再就是军医学院的学生培养了那么多年,也在战场上历练了一波,这回大战将全部随军出征,多年努力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胤祚难免紧张。

他如今犹豫的是:他要不要随军出征啊?

第112章

胤祚原是不想去的,军事学院的学生学了好几年,实验不知道做了多少,又去战场历练过,能力是过得去的,他们倾巢而出随大军出征,人多力量大,多胤祚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实在没必要跑过去。

再说他要是在,这帮学生未免束手束脚,心理上也总觉得有人可以依靠,不利于他们自己成长。

胤祚盘算着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叫小组长管事便是了,私底下都已经分好组定好组长了,却又改了主意。

盖因黛玉劝他:“汗阿玛和大哥都在军中,大哥也就罢了,汗阿玛若是……于国祚不利。”

胤祚把这话听进去了,康熙身为帝王,去前线的象征意义更大一些,主要是于后方坐镇,统筹战事、鼓舞士气,他不必上阵杀敌,一般是不会有事的,但事无绝对,万一有个万一呢?便是没有受伤,那万一染了什么病呢?

如今胤祚不敢说是天下最厉害的大夫,也是最厉害的之一了,又难得是中西医都精通的,当然要随侍左右。

再说大阿哥可是要身先士卒上阵厮杀的,那个更危险,万一他出了事…于大清或许没有大碍,但对胤祚来说,那也是关系亲密的兄长。

胤祚想了想,还是决定要去,康熙本就无所谓,既然胤祚要去,便把他加到了随行名单里。

既然要去,胤祚就不可能真跑去划水,只替康熙和大阿哥服务,倒放着军医学院的学生和受伤将士于不顾,一个人能救的人有限,但多一个是一个嘛。

再说团队的合作对于救治速度也很重要,这回必定是大战,和从前的小打小闹不同,到时候伤员一批接一批,大夫的速度快一点,就可能多救一条人命。胤祚早就有些想法,原打算分完小组后教给学生们,让小组长带着他们练习,如今便自己带着他们练罢了。

其实就是后世医院的急救模式,在战场后方扯几个帐篷做战地医院,大夫在里边安心救人,至于伤员…胤祚和康熙借了一队人,教他们分辨伤势和简单的急救技术,到时候他们就负责把伤员从战场抬下来,送到医院,如此将士不必分心照顾同袍,可以专心拼杀,失去行动能力的将士也不必硬撑着等战争过去,打扫战场的时候才被人送去看诊,一则战场凶险,行动不便等于任人宰割,二则这类人大多伤势较重,可能拖着拖着便没命了,胤祚和康熙要人主要便是为了这些人,战场凶险,他还专门叫人给这些人定制了全身盔甲,因为对灵敏度要求不高,这盔甲就连脖子手都是用铁皮包起来的,笨重是笨重了些,但安全为上嘛。

只是如此一来,胤祚便少不得忙碌起来,饭都得德清几次提醒才记得吃,有时候忙得晚了,宫门已经下钥,就不得不在外头住上一宿,最多的一回连着在外头住了五天,回去黛玉没说什么,胤祚却心虚不已。

黛玉笑了笑:“知道你忙,我在宫里好吃好喝,还这么多人伺候着,你不必担心。”

她不生气,只是心疼。还在京中便这么忙,到了战场上又不知该如何操劳,况且战场凶险,谁知道会不会有危险?

黛玉不后悔劝胤祚随军出征,但不得不担心他的安危,想了想拿了一个东西给胤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