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 590 章 590X(1 / 2)

苗小俊回答道:“我现在给大老爷做向导呢!这衣服也是张老爷给准备的。”

扎嫂看了一眼殷怜的打扮,有些不安地问道:“这位就是……张老爷?”

殷怜便回答道:“你好,扎嫂。我是张辰。”

扎嫂没想到苗小俊口中的大老爷长得这样年轻俊俏,还会正色跟自己打招呼,顿时颇有几分惶恐,连声道:“您好您好!”甚至还忙不迭地站起身来鞠躬,鞠了几下有有些不安地对苗小俊说道:“你怎么把张老爷带到这里来!?这是该带大老爷来的地方吗?”

苗小俊却没有她这么诚惶诚恐,笑说道:“扎嫂你别紧张,是张老爷让我带他过来的。他说打算拍个电影,要找素材,我觉得你们这里跟他说的还蛮像的,才带来的。”

“殿引?素菜?”扎嫂有点蒙。

其实这两个词苗小俊也就刚学会不久,人学了新东西就有想要传播和炫耀的欲望,他便兴致勃勃地跟扎嫂形容了起来。

看他说得兴奋,殷怜也没准有阻止他,自己主动对着周围观察了起来。

她环顾四周,发现这个天井很大,但是很乱,每间房子的门口都堆了很多东西。这些堆着的杂物之中,木柴是每家都有的,其它的东西就各有各的特色。从这些杂物之中,甚至可以隐隐猜出每件屋子主人家的身份和职业。

这些废弃杂物其实很有味道,但还是太杂乱了。殷怜一瞬间考虑了影片布景里要这么安排这类场景和道具——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内容,但是一定要进行重新设计,完全照搬就缺乏美感了。

殷怜领悟到什么叫“艺术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不就是如此?需要留下的是蕴藏的感情,需要撇去的是生活的毛边。

除此之外,天井之中有一口井,和一棵大树。井就是扎嫂目前在洗衣服的井,旁边堆满了木棚和竹筐,看上去就不是一家两家的衣服,显然这并不是家务,而是一份工作。木盆和木框的形制各不相同,但上面都插了木签子,标注着编号,想必是标记归属——标注的是数字而不是姓名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按照殷怜对夏国此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此时夏国平民的识字率是非常高的。据未来的社会研究,在本朝末年,适龄成年男子的识字率几乎达到了70%,这70%的最低标准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两百个以上的常用字,并且能够阅读简单的工厂或者官府告示和广告。

据说成年女性的识字率也有百分是27%左右,这是太子在登基后头一年得到的统计结果。

当然这个数据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

南宜省人口众多,识字率极高,连六旬老妪都能读报,其中既有本身文风昌盛的原因,也有太子在当地大力推广扫盲的原因。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工业或者娱乐业比较兴盛的或者处于沿海的省市,都有着极高的识字率。因为自然资本化,又不存在殖民或者外来奴隶的原因——或许还有本身社会文化氛围的原因,这里的资本化风格其实更接近宋朝末年,民间相对富裕,而且工厂的待遇也好——比起工厂主来,传统豪强反而更令百姓畏惧。

工厂为了能够得到更高素质和效率的工人,不但会教授工人简单的读写,甚至还有自主开办学校的。

目前来说,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这块土地上还没有产生特别激烈的矛盾——一来是因为商人的地位还未完全上来,出于对于官府的畏惧,一些作坊主和工厂主都会比较控制,不会对工人压迫得过狠。压榨虽然有,但是遵循了传统的风格,也就是学徒式的压榨,一旦超过限度就会被乡人谴责。二来,则是因为有一个阶级顶在前头,就是官府和军阀。

这不表示当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时,它们的野心不会膨胀,试图最大程度地压榨出剩余劳动力。但事实上,夏国的历史证明了,若从一开始,政府就掌握好了资本的缰绳,不让资本反过来拥有挟制争执的力量,双方的关系就不会失控。

太子登基后,在限制了世家的“权利”之后,花费了多年,也发展出了一套平衡资本和人民的制度。这套制度经过多年完善,渗透到法律,教育,政治等领域,最后形成了五百年后的社会——本质上,这套制度是以教育作为了核心,自思想方面改变社会观念。

这也让殷怜意识到一件事。

社会制度改变的核心在于思想的进步,而思想进步的核心应当以教育为主,法律为辅。

如果说法律是治标的抗生素,那么教育就是培本的食疗。

前者快而有效,后者慢而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