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怜一开始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是颇有些兴奋的。她甚至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群天才,虽然这样一群扎堆的“天才”都出现在她手里感觉就有点太不现实了。
冷静下来之后,她考虑到可能这个年龄就可以在电视剧里面演出的小孩子多半都有类似的天赋,但是经过与某个熟人导演的交流,却被告知很多小演员长大之后,其实很难维持这样的天赋。
因为这种“模仿”的天赋,本身就因为他们还未真正地进入“表演”这个行当。
甚至更加尖锐地说,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人生”。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真正地形成“自我”,所以才能非常完美地模仿“他人”,就像一张白纸上可以完美地复印上一幅画。但是随着年龄成长,自我个性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他们的个性和思想会越来越突出,他们对于表演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同时也会慢慢失去这种“完美”的模仿能力。
这时就是在一副已经被涂抹过的画作上涂抹另一幅画,它会变成两幅画的混合,而不会是完美的原作。
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表演并不是模仿。
而同时具有演员和角色特质的这幅画也会具有更丰富的色彩。
相反,如果有孩子一直陷在这个“模仿”的套路里出不去,才是真正糟糕的事情。因为随着年龄成长,无论愿不愿意,他们终究会拥有自己的个性,慢慢失去这种“模仿”的能力,却没有学会真正的“表演”,那么他们的演员生涯便也走到了尽头。
殷怜听了这种说法之后,心里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很快就平复了心情。因为她意识到自己从一开始也并没有指望这群孩子能够凭本能和天赋进行表演,相反她安排的课程其实一直都在试图促进他们对于表演,对于不同角色,乃至于这个世界的了解。
孩子们排演的第一部短剧叫做《出声》。
这里就要先进行前情提要。
在开幕第一单元的最后,《地府改革》已经达成了一条新的法规,就是言论自由和造谣生事的界限——作为一部电视剧,法规法条的内容当然不会太过繁复,所以也只有核心的两个概念,一是说的是不是事实,二是普世价值观是不是认可他们的言论。
而殷怜选择的这篇《出声》,预备的另一个比较通俗的别名又叫做《有想法你就大声说出来》或者《哑巴告状》。
这里的哑巴不是真哑巴,而是指的女主家中一家五口之中的另外四个老实人。
这一家五口的角色都既有特色,所以角色也极好分配,老师直接就给每人分配了适合各自性格和表演特长的角色,如果几个人都适合同样一个角色,就各自试演一下,竞争上岗或者轮流上岗。
《发声》开场就是倒叙,然后正篇分成两个篇章,上半部分是阳间的女主遇害,下半部分则是阴间的哑巴告状。
《发声》的女主由柳枝儿和洛洛轮流担当,同时两人还在对方的场子里饰演对手戏的路人配角。小米糖当仁不让地演了这家的小女儿,罗顾扮演男主,洛安奇当了男主替补。
这部戏没什么复杂的人物设定,所有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参考,所以孩子们上手得很快,没几天就排演得像模像样的。
殷怜听柳枝儿老气横秋地在那里说“当初相亲的时候,媒婆就跟我妈说,这一家子公婆儿子都是老实人,你女儿嫁过去吃不了亏!这天下的媒婆就没见不夸大其词的,但你猜怎么着?嘿,这媒婆竟说的实话。我老公何止是老实?我这辈子就没见过比他更老实的!”,语气那叫一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除了声线还带着少女气,整个语气和语调活脱脱一个泼辣的中年妇女,特有的稚气声线反而让整个场景带上了些许萌感。
柳枝儿演的女主角回了家,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少了盒布丁,便问公婆和丈夫,是不是谁吃了,结果都说没动过,于是又问女儿。女儿不知道母亲本来就是给她准备的布丁,生怕是对方要追究自己吃甜食伤牙,便抵死不承认,女主角认定了公婆丈夫不会说谎,气女儿小小年纪就会说谎推卸责任,便要打她,然后就见三个说自己没吃过的老实人轮流出现,找女主承认是自己吃掉的布丁。
女主顿时被气笑——柳枝儿这个气笑的表情表演得老可爱老可爱,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说:“敢情我老年痴呆了,买了三个布丁自个不知道对吧?”
母女俩追打绕场三个回合,小米糖说爷爷都认了是他吃了你为什么不相信,柳枝儿说是不是你爷爷吃的你心里难道没数?小米糖说就当是爷爷吃的你也不用生气岂不是皆大欢喜,柳枝儿说你那是欺负老实人。最后小米糖被逮住痛揍,母女俩开始说相声。
小米糖:“你竟然为了个布丁打我,你不爱我了!”
柳枝儿:“布丁本来就是买给你的,你挨揍关人家布丁没事儿,别冤枉人布丁!”
小米糖:“本来就给我吃的你干嘛为了它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