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不觉得……他好像又有进步了?”
编剧如是问道,殷怜思考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演员很有灵气。他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在角色上,他对于角色的把控很好,表现力度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是‘思考者’的感觉。”
他们在聊的,正是《恶有形》的主演候补。
在编剧和殷怜的脑子里,对于《恶有形》的主角是有一个核心的印象的。
虽然殷怜先前跟罗顾讨论过,说这个故事需要一个英雄。但这个故事里的警察他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英雄。相比起英雄来,他的存在更贴近于一个追求真相的“思考者”。
这个真相指的不仅仅只是杀人案的,还有这个社会的真相。
编剧通过这个警察的双眼双手在把整个案子展现给这个社会——故事里的,以及屏幕前的观众看,通过主角的大脑来帮助目前还不能自己思考的观众理清思路,告诉他们,什么是属于公众的“恶”。
俗语说:不知者不罪。俗话也说:法不责众。
但是现在的社会现实和舆论潮流告诉了我们,无知与愚昧就是罪行。而越是法不责众,罪恶就越容易躲在人群中张牙舞爪。
殷怜提供给李部长的课程,本质上是试图教会大众如何去思考和辨别情报,但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每个人学了课程就立马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有句话说,知道并不等于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所有的这些戏剧,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帮助网民消化这些信息和知识。
主角与其说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众多观众的化身。观众通过他的双眼去探寻真相,而他则通过这些故事,把他的思考注入观众的脑子里。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很多时候会有思考和分析的独角戏。他的感情必须很丰富,因为观众的感情会很丰富,当两者产生共鸣的时候,观众会更容易理解到故事想表达的含义。
在殷怜看来,替补演员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比主演还要好。
她很看好对方。
她和编剧经过商议之后,又观察了几天,然后就一一开始找演员谈话,确认剧版的角色。
这段时间里,剧组一直有传言,说是几位年轻貌美的演员更容易被选上重要角色,殷怜也没有特意去阻止这些谣言,所以导致很多演员都有不同的表现。
年轻演员里,有人表现得更卖力了,也有人变得轻慢了。而年长的演员里,有人一如既往地辛苦排练着,也有人难忍不忿,表现出了懈怠。
但是不论如何,戏剧还是要继续排演的。
差不多一周以后,殷怜开始一一找人确定角色。戏剧的男主演本来心情颇为忐忑——虽然他跟替补演员说对方的机会比较大,但心里的实际想法却未必如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主演的资历都更深,经验也更丰富,他自认唯一比不上对方的也不过就是卖相……毕竟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他心里觉得殷怜应该选自己,但是又对于殷怜的眼光和喜好不抱信任。剧团和演艺圈可以说是两个作风南辕北辙的领域。相比演艺圈一昧求新求流量,剧团却相对地更看重资历和实力。
而且对于中型剧团来说,他们的流动性更小一些,所以除非有大咖进行合作,否则他们对于演员的资历会相对更加看重,在实力相近的演员里,年长并且有更多资历的演员会在选择角色上拥有更多的权力。
当然,年轻有实力的演员也会受到看重,但是这种看重更讲究一种地位的交接,也更讲求一个人情味,是互相之间的一种主动妥协。相比人数庞大的演艺圈,剧团仍会有竞争,但大多时候不会那么激烈。
主演心里知道,殷怜多半不会因为他的资历更深而给出一些人情分。
可真正到了洽谈的时候,殷怜却仍旧给了他警官的角色。这个消息出来,主演惊喜之余,甚至还有些难以相信,替补的青年演员却是整颗心都凉了。
虽然他觉得自己在排演中的表现还算不错,殷怜说不定会愿意给他个其它什么角色,问题是其它角色也都有各自的演员,他们表现得也不是不卖力,不出色,让殷怜踢掉其它主要角色的表演者来给他让位……青年还没那么自大,所以对一点深表怀疑。
在他看来,更有可能的是殷怜只在两个阵容之中选择自己觉得更合适的那一批演员,然后直接把另一批淘汰掉。
但是偏偏殷怜又找了他进行洽谈。
既然还特意找了他前去谈话,青年觉得自己说不定还有机会。至于当面委婉劝退这个可能性,青年有稍微想到过,但祈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