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 737 章 737(1 / 2)

盗用身份信息这种事情,如今已经不稀奇了。很多普通人新闻看多了,对于这类事情也是非常忧虑的,甚至也会为此关注自己身份信息的安全性,但大多数时候根本无济于事。

再怎么谨慎,如今需要使用身份信息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注册各个网站都需要身份信息,小网站固然不可信,但是大网站里什么“黑客入侵”,什么“临时工出卖公司信息”的事情也从来没见少发生过。

甚至一些政府部门都有管理不严的问题。

而说到底,是因为现在政府和个人对于这方面都不够重视的原因。殷怜以前就觉得,网络上的身份信息就不应该由商业网站进行管理——政府部门的信息外泄她管不着,因为这其实不属于信息泄露的范围,而属于侵权贪污的范围,被发现总归是要判刑的,但商业网站不一样,他们对于用户信息泄露根本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随时可以推卸责任。

相应的权利却没有相应的责任,也不用经受相应的惩处,这很自然地就会导致侵害和腐败。

殷怜很早就把这方面的忧虑记在了个人端之中,后来有一次机会和相关部门的伯伯吃饭时,她就装作随意聊起一般说到了这件事,还假装成自己的假想一样提起了夏国的制度,当然是进行了本地化改造的设想。

她的设想,是为政府专门设计一套系统,所有网站的注册,都要经过多一层的手续——用户向网站申请一个注册代码,把这个代码输入专用系统生成一个专用个人编号,然后再使用这个个人编号在网站注册账号。

网站可以通过这个编号在政府网站查询一些关键信息,比如说是否适用防沉迷系统,又比如进行违规行为备案,例如账号发表反政府,侮辱他人言论的记录……但是他们必不能从其中获得更多其他的情报,比如姓名,身份编号,外貌,也不能利用这个编号在其它平台甚至现实机构之中获利。

殷怜当时说起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叔叔伯伯们倒都是认真听了,但明确表态的人不多,有人倒是夸赞了她两句,也有人就这个系统是否有必要进行过讨论,可都还不到表态要进行提案的程度。

殷怜也不着急。她提出的概念是进行深思熟虑的,是确实可行的,但是仅仅只是这个概念而已。一般来说,一个想法从提出到执行再到实现,都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当时那张饭桌上的长辈都是有能力有威望的人物,但他们涉及的领域,负责的工作也各有不同,所以对网络信息安全这个领域的了解也各有深浅,想法不同很正常。

殷怜提了这么一个想法,只是在大家的心里稍微按个印子。日后如果大家遇到或者看到类似的事件,也许就会想起殷怜的提议,也会对此产生思考。

如果觉得殷怜的提议不可行,另外选择了其它的策略也无所谓。夏国的处理方案虽然成熟有效,但殷怜也不会认定一定适合地球,长辈们思维只会比她更缜密,她提出一个有效的方案,而最后没有被选择,也一定是经过参考比较之后才被否决的,最后大家商议出来的方案应当只会比殷怜提出的更完善。

甚至这也不表示殷怜提出这个方案本身就没有价值了,因为参考不同的设想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程序。

但不管提议是不是能被采用,都不影响殷怜在自己的工作之中对相关问题施加影响力。

殷怜干这一出确实有钓鱼执法的嫌疑,不过跟钓鱼执法而是有区别的——毕竟,对那种容易受诱惑而原本没有犯罪事实的人故意试探才叫钓鱼执法,而对本身已经有大量犯罪事实,只是暂时无法找到证据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最多只能算是以身做饵而已。

说到底,殷怜这些积分兑换活动本身也不是为了水军开办的,不如说对方使用大量假身份套取奖励这件事,本身就是她坚决禁止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水军公司套取的收益里面,虽然有那么一小部分是殷怜的节目组的,但是更多的其实来自不同的网媒平台。

其中一些微博客平台套取的奖励最多,有一些娱乐项目官方号的奖励,也有个人发出的抽奖,剩下的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一些热门的电视节目或者网络娱乐活动之中,平均每家的数值不算太高,也有运气成分蕴含其中,但是综合起来价值就惊人了。

……当然,对于殷怜来说可能还是只算是小数字,可是也已经足够警方进行追究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之中,节目的人气还进一步提升了。

《真象假相》节目的人气高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一些做相关数据研究的人都有点搞不清楚这个节目的人气来源到底是哪些群体,经过调查之后,最后也就能总结出是舆论三部曲的观众,一些对于目前市场情况不满的反流量派观众,以及吃瓜众。

但是整个节目带起的风潮确实巨大的。

首先,反流量思潮在网上越发汹涌。

自从殷怜开始发布网络信息辨别插件之后,各种水军团队在网络上的行动就都一直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限制,而随着时间过去,普通观众也越发擅长利用这个插件,甚至开始利用这个插件作为证据在各个平台举报水军发言。

一开始一些平台对插件数据还不肯认账,但是因为插件的搜索能力实在太强,抓取证据的方式也直接而便于查询,很快就获得大部分网民的认可。他们主动把这些证据和截图做成长微博,视频,长帖,用来嘲讽和攻击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台为了避免失去公信力,就只能删除这些水军特质非常明显的信息,封禁一些水军行为过多的账号。这样的次数多了,为了避免继续爆出负面新闻,很多平台索性默认了插件数据的可信性,甚至本身也开始利用插件对于用户举报的信息进行查证,封禁和删除一些相关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水军团体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在被持续地压缩。

所以《真象假相》播放的过程之中,很多水军连对上节目组的勇气都没有,少数还愿意冒险接单的团队,也完全无法对抗节目自身的人气趋势。

甚至于一些工作室苦心培养出来的粉丝团体,平日素来指哪打哪,一旦行动就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但是在数量不知几十倍于他们的普通网民面前,几乎也是溃不成军。

这里说的不是参赛选手的粉丝群,而是目前娱乐圈里面那一群顶级流量的粉丝群。

殷怜举办的这个比赛其实并没有什么顶流参与,最多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演员以及几个对于自己的演技比较有自信的小流量,或者介于流量和演员之间的小艺人,他们的影响力自然不能跟节目本身的人气相提并论。

但是节目引起的议论和潮流,却跟整个流量圈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其实在殷怜举办节目之前就早已存在很久了,只不过以前都是普通观众或者非追星族甚至是粉丝群体内部产生的争议和冲突,无非就是从目前影视剧的畸形投入和低下质量演变成对于某些偶像明星的攻讦,说哪个流量演技爆差哪个流量营销过度,哪个流量操控粉丝控制舆论有组织性攻击其它明星网暴别家粉丝,又有哪个流量私德败坏有过下流发言,哪个流量职业道德极差除了武替还要文替,轧戏换脸件件不落……在最初有这些流言的时候,流量工作室依靠操控水军和狂热粉丝其实是成功压下了许多波这类的舆论的,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主流观众对于一些大资本意图操控市场操纵自身审美的做法越来越不满,所以冲突才会越发激烈。

在殷怜筹办《真象假相》之前,市场在这方面的反感情绪其实就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因为当时资本还能花钱雇佣水军和删除普通人的发言来操控舆论,而一般的反对情绪往往又都是普通观众有感而发,既缺少依托,立场上往往也比较分散,所以一直都只有有迹象而没能形成声势。

但这一次不一样,殷怜这节目一出,很多观众都非常惊讶,意识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名不见经传的有演技的表演者。他们的思维便很快从目前市场上流传的用来粉饰流量文化的“好演员难得”过渡到了“好演员其实很多,只是一些资本不愿意给予出头的机会”这样的层次。

这话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现在国内的很多资本确实很猖狂,而在能够刻意造星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一年比一年变得更猖狂。如果说以前的娱乐圈,有才华有资质的帅哥美女只要运气不要太差,个人也有拼劲,总是有能出头的机会,那么最近几年,大公司要求的已经不止是资质和能力,或者说,他们已经不在乎资质和能力,脸能动刀,能化妆,能力没有,完全可以从观众下手,只要把观众洗脑得认为演技不重要,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偶像”开始有资本背景了。

说不对则是因为,殷怜这一波推出的“演员”,很多确实有能力有演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算是没资质的。这里的资质直白一点其实就是长相。不是没有现成的有资质有能力但不红的演员,但是殷怜这个节目未必能拉拢到这么多这个层次的参赛者,而且现在有这个条件而且还留在圈子里的,就算不红,也会受到圈子里的各种既有规则和关系牵制,不稳定因素太多,殷怜懒得费这个劲儿。

但观众不会也不需要想得这么深。在使用换脸技术之后,他们只要意识到同等条件下,好演技的演员远比面瘫脸的流量更令人赏心悦目,也能让故事更引人入胜,就会觉得原来的想法受到了支持。而在节目进行的途中,他们会持续不断地追捧这些参赛选手,并不是因为这些参赛选手真的就那么厉害,那么不可取代,而是他们的存在让许多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不停地攻击,反对那些让他们觉得败坏了风气的流量,并不是因为双方有什么仇怨,纯粹只是因为不满于正常的影视娱乐领域被这些人侵占。

没有殷怜,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发生,但是殷怜的作为让整个过程被大大提前了。

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年以来,反流量群体第一次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完全压到了粉丝团体,一些流量粉几乎只要一冒头,就直接会被嘲讽到原地失声,甚至被几十条留言追着科普,从粉圈恶行科普到原主黑历史,即使举报也没有用,因为一条被举报成功,就会有几十条的留言甚至视频冒出来。

殷怜根据数据分析,可能是因为水军被打压得太厉害导致的连锁反应。

流量工作室向来是很擅长利用一成粉丝和九成水军来制造一种法不责众的声势的,所以此时反过来,当他们真正被群众的愤怒淹没时,而水军又被集体扒了皮无处可藏时,竟然变得无计可施起来。

就连一些平台都警醒了许多,在形成了声势的观众群面前认了怂,也不再频繁删除用户的发言和视频,至于私底下是不是有限流,在数量惊人的相关讨论之中影响不大,而且也难以求证。

殷怜没有去理会和针对那些跳得过分的流量粉。

这其实都是对于节目本身的变相广告。水军公司被查处,爆出巨额盗用身份证获取的利润是一项,而流量粉丝四处跳脚,和节目观众掐得天昏地暗,不肯承认自家偶像的演技还不如参赛的无名演员又是一项。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因为这方面的争执,有很多up主就选取了比赛之中的一些视频作品,和流量明星演出过的部分情景相近的影视剧片段进行对比展示,结果放出来不久,就被粉丝疯狂投诉,甚至还收到了明星工作室的律师函警告,名义上是责备他们未经授权使用影视片段,侵犯了版权。

结果在大量类似的视频作品被投诉下架之后,也不知道是谁怒极之后想出来的损招,直接把视频重新处理了一下再次上传。上传的画面之中,节目组那半边的视频作品片段保持原样,而流量的影视片段那半边则全部用屏蔽标示的图片以及一些说明代替——说明包含片段在几几年几月几日因为受到某些人投诉而屏蔽,对应某些视频网某部剧的几分几秒到几分几秒,是否vip等等,甚至还会嘲讽性地给原作品加了一些评价,一开始只是比较辛辣的评价和苛刻的评分。

等到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候,一些up主干了更损的事情,就是选了一些烂得很知名,但是版权方或者已经换人,或者本身并不在乎被人嘲讽的电视剧片段,把它们挑选一定情景分了级,然后用这些烂片片段代替屏蔽提示的图片和演技的评判等级,表示“对比片段等级大致与当前画面相当”。

这种演示手法其实并不能展示对比影视剧的演员演技到底有多烂,但是却十足具有宣传和嘲讽效果。

这种做法短时间内确实避过了各种版权坑,而且这群人明显有高人在,彼此之间还会传播发布视频的技巧,比如说强调不要对影片发表明显有侮辱性的评价,可以隐晦嘲讽,但一定要便于多角度解释,不能给人抓住话柄。

事实证明,这个时代大众的文化水平确实提升了,有一群本身了解网络舆论控制手段的专业人士在,反对派通过巧妙地利用各种交流技巧,既能把流量粉怼得说不出话来,又能巧妙地把一些流量圈的黑历史科普出去。

这以前都是流量工作室玩烂了的技巧,如今的反对派其实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

粉丝如果辩解说自己偶像的演技没有视频演示用的片段那么烂,就会被一些人借演示视频主角的粉丝名义,把他们辩解的话改一改然后原封不动地扔回给他们,又或者表示有图有真相,让粉丝自己照样做对比视频证明偶像演得不烂啊——这个过程之中还真有傻白甜的姑娘按照格式进行了对比,但别说路人觉得他们傻,就连流量工作室都认为她们是猪队友。

所以说骗小孩子是有报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