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原作的阶段,观众也开始通过直播慢慢了解了原作的剧情和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因为缺乏版权归属,这部作品目前在各个网站都能看到,书店也能买到,但是就译作的可读性来说,都是节目组的版本最舒服也最具娱乐性,所以这边的阅读量也最高。
不过纠结这个其实意义不大,因为网站这边是免费阅览,本身也不会有什么收益,而殷怜广告投放的方式又比较特殊,除了赞助商提供的各种奖品,其它都做成了小程序的状态。举例来说,网站因为参赛视频过多,所以为了避免用户长期僵坐电脑前面,每个账号都有个能量条,观看视频就会消耗能量,观看视频超过一个小时,就需要停止观看十分钟回复能量,超过三个小时,能量回复速度就会减半,而通过小程序饮用饮品,如厕,使用健身器材都能恢复少量能量。
而这些饮品,健身器材其实都是按照赞助商的产品来建模的。
殷怜对于赞助商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除了一开始的两家产品没什么选择性,后来想要赞助的企业多了,她就是根据产品本身的质量,与节目的适配性,以及脑子里能够浮出来的广告创意来进行挑选了。
这一次合作之后,好些企业都对她的印象深刻。因为殷怜谈合同的时候角度非常刁钻,甚至很多被拒绝的厂商都觉得她是个实在人,能确实地从他们的角度进行考虑,判断他们在这个节目里是否能够得到回报最大化,所以即使被拒绝,也非常愿意日后有机会再合作。
最后殷怜定下来的广告形式不但不让观众觉得反感,反而因为这些小道具对于能量的补充,很自然地在观看过程之中对于品牌产生了好感。
而且大部分人也能理解这个休息时间,毕竟类似的健康观念大家耳朵都听烂了。虽然很多人平时玩着电脑就不想挪窝,但是当网站直接发出提示的时候,也有人会顺势起来活动一下,干点别的。当然也有无论如何都不想活动的,这种就真没法,但他们也会选择看看新闻或者微博客,又或者玩个手游。
事实上,在与广告商的交谈之中,殷怜脑子里其实也已经有了不少宣传方案——虽然不能用在节目里,但可以在日后用在殷长生的游戏里,甚至她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创意,想来殷长生如果要收这笔赞助,能够想到的主意只会更多。
不管怎么说,第二轮这本作品的译作涉及的全是支出,没什么收入,而且由于殷怜对网站的广告方式抓得紧,也不能靠在界面上放广告获利,好在本身花费不多,而且虽然不能单独带来流量,但是好的作品对于节目本身的流量和观众的信赖度都是有增幅的。
选手里有一部分人对于名著感到颇为苦手,但也有人很快决定了知难而上。就算是爽文性质的名著,其实要演出的时候也有很多障碍,尤其这部作品能够作为名著,水准是非常高的,其人物逻辑关系也非常紧密,要如何在不同时代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既保证不脱离时代,又要不脱离现代人的文化观点,演员们没点文化基础,还真的很难做到。
所以这段时间,咨询人员那边又变得非常热闹。
顾问编剧都说幸好都是同一部书,所以大家的咨询内容都可以共通,否则还真应付不来这么大的工作量。
但是第二轮的比赛结果也是令人惊喜的。作品列表出来的时候,很多编导都是目瞪口呆。差不多这个时候,就开始频繁有业内公司开始联系这些表演者,想要签约。这一轮里面,前五十的演员每一个都可以说是真正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有些人的表演不一定十分成熟,但却灵气四溢。
按照顾问导演的说法,这其中一些不出名的表演者,本来过去就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琢磨表演技巧上。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以往多少还是缺了一点实践,在他们以往的表演经验之中,一般来说很缺乏深度演出的机会。
也因为如此,这一次的比赛才尤其能打磨他们。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殷怜给予的宽松条件和多样性的选择,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现以往的积累,所以才能展现如此的灵性,以后参演的剧多了,未必都能展现出同等层次的表演。
不过观众才不管这些呢,他们只觉得这些表演都好精彩好厉害,《真象假相》简直神了,是不是聚集了国内所有被埋没的表演天才(并不是)……在群体效应下,大家对于精彩表演的观看也会有群体形式的互相增幅,所以节目的热度再次到了一个高峰。
说实话,如果大家像这样高频率疯狂安利一个流量,很多人多半会觉得很烦。但是对于这个节目的安利之中,除了少部分找茬的人,大部分观众的反应都是产生好奇,而非烦躁。
因为安利过来的内容真的都很有趣,很惊艳,而且每次安利来的情报和内容也都完全不同,一直充满了新鲜感。
而因为参赛者众多的关系,别说那些还没真正观看过节目的,就是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追直播的观众,也不能说自己就一定认全了所有选手。
加上很多选手都只有作品和身份介绍,很多人根本就没见过真面目,所以就更只认作品角色而难以了解本人了。
第二轮比赛落幕之前,就又有人递出了橄榄枝,希望和殷怜合作拍摄这部作品。殷怜先前有系统性地了解过业界现况,知道这是业界一家龙头公司,拍过很多经典作品(虽然恰烂钱的渣作也不少),便去见了一面。
最后不欢而散。
没过多久,就听说这家公司自己申请立项了原作的影视改编,引起了网上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