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熠摇了摇头,对方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我不完全是,我祖上是川省的,后来打仗才逃到这边的。”
“对对,但是依依跟他们不一样,你们别担心。这个车站的照片就是依依他们拍的,还有长城也是。”
刚子看着正中间那张长城照,感叹不已,“原来这就是长城啊,真好,等放假了我也要去京市爬长城。”
刘大勇点头赞许,看向沈熠二人,“我们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这样吧,我请你们吃饭吧。”
“好呀。”
饭菜上桌后,气氛就热起来了,几个人越说越投契,连小时候装病逃学、抄作业都说出来了。
店里的电视正在放射雕,刚子见状,有些意动,提议道:“要不我们也结拜吧,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对,咱们结拜后就是兄弟姐妹,在这异乡相互扶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沈熠默默放下了筷子,“拜把子啊?那这算不算搞封建迷信?”
徐曼萍立马摇头,“不结拜了不结拜了。”
沈熠抿了一口茶,缓缓道:“其实你们可以搞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组织,同乡会,组织成员就专门吸收在港的内陆学生,大家都是背景离乡的学生,在这里举目无亲的,同乡会的老乡就是亲人,有个事也能互相支应。”
徐曼萍眼睛一亮,点头附和:“对啊。我听我堂姐说,他们在京市的大学也是有同乡会的,不过他们主要是方便组织买火车票。”
“我们也可以啊,我们还可以搞得丰富一点,毕竟港城和内陆有很多不一样,这边的人…”刚子瞅了瞅沈熠,声音又咽下去。
沈熠笑笑没说话,夹了口菜放进嘴里,这是属于他们的知心话。
吃完饭,徐曼萍跟着刚子他们一起去问注册组织的事情,沈熠独自回了宿舍。
过了一周,沈熠在宣传栏旁边发现了一块移动宣传板,宣传板分为两个板块,左边是“鹏城旧貌”,右边是“鹏城新貌”,两个版块里都贴满了照片,一新一旧对比十分明显。
这也算校内最火热的新闻了,每天都有不少人专程跑去看“乡巴佬的进化”,还有些是来参观家乡照顺带的,但人流量客观,带来的变化自然很大。现在提起港城邻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之前的小渔村,而是崭新的鹏城,一座飞速靠拢港城的现代化城市。
“曼萍?这是你们弄的?”
“嗯嗯,我们的组织成立了,还招到了两个闽省的人,这个就是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本来还想搞点其它活动,不过人太少组织不起来。”
沈熠安慰她,“毕竟你们才成立,知道的人也不多,以后就会多起来的。”
“嗯嗯。这学期时间也不多了,刚子他们准备明年也搞点什么宣传,把咱们同乡会的名声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