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第720章(2 / 2)

2000平,地段更好,再加上是中式园林风格,一下子涨到了六千万。

就光是地皮,他都能分小360万了。

98年好像是600买的,花了100万装修。

陈老师知道后忍不住道:“蓉城最初那两套房不卖的话,现在可就值钱了啊。”

西门那套能到25000了,能卖200万。这个她问花映寒就知道了。

花映寒还有个门面在那里。

东门那套就挨着季薇和顾阳的,说也是20000了,144万。

12年的时间,变成之前的八倍了!

但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04年是800——1000元。

现在是2500——3000元。

这买房的压力可就是之前的两三倍了啊。

听陈老师在可惜那两套房,秦歌道:“我用卖了房子的钱买的办公室也涨价了啊,涨得比例跟住宅相当的。而且,我省下了那么多年的房租啊。办公室的房租可贵了。不然三叔公现在整天都笑眯眯的?”

她名下三十多个办公室也是翻了几倍了。

晚上躺在床上,秦歌问傅宸,“房住不炒,能做到么?”

“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对内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吧。”

“那你要收缩了么?”

傅宸道:“90年代海南试行房地产市场化。国家出台了类似的政策之后,房价还沿着惯性向前涨了一年半。”

“那就是涨到18年中期。那你别买地皮了啊,把现在囤的都建来抓紧卖。咱们现在外债上千亿呢。”

这上千亿是这么算的:日升地产300亿。这还仅是外债,内部还欠秦歌150亿呢。

她16年团购开始发力,差不多有50亿的年入。还有之前的30多亿,也都被汪洋借走了。

傅氏地产欠的就多了,1500亿。

按比例傅家占其中将近一半,700多亿。

这加起来可不是一千亿了么。这一年光还利息都要一百多亿啊!

整个傅氏更是差不多一年要还200亿利息了。

傅宸道:“我跟你讲,就我欠的真不算多的。”

他说了几个数字,秦歌听得震惊不已,“他们怎么那么敢欠啊?我还以为傅升是个例,原来你才是个例啊。”

“觉得房地产绑架了经济,国家无论如何都得托底吧。就不断的借新还旧,越借越多!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挣的钱都花在利息和囤地上了。”

秦歌道:“可千万别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啊。这一年半,我觉得就是国家给我们房地产商、中介公司、建材商、建筑商......缩手和回头的时间。”

傅宸笑了,“你要这么理解也行。”

其实是政策出台,市场不可能立即令行禁止。还需要国家出头相关的经济政策慢慢达到目的。

但秦歌这么想,没毛病。

他俩其实三观还是比较统一的。都比较谨慎,不是冒进型的。

如果击鼓传花最后一棒真的在手里交不出去,之前挣得再多也是投入了利息和囤地皮。

那最后落在手里的除了涨不动的地皮和债务还有什么?

一线城市的泡沫已经很大,超过90年代的日本了。

日本政府当时选择了主动刺破房价。结果迎来了将近30年的经济停滞。

中国政府肯定会吸取这个教训,力求软着陆。

但房价只要横盘,房地产商就是巨亏。

逛傅氏地产一年就是2

00亿的持地成本!

李超人两三年前就走了,说是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今年好多人在笑人家,说亏大发了!错过资产翻倍的机会。

但是,之前错过了企鹅20%的股份,李超人好像也没失悔过。

比起来这一次的房地产增幅真算不得什么。

人家拿到英国买能源企业,一年稳定利润10%。

那是个九十来岁的老人家了,人家求的是稳。

他的钱儿孙后代足够花了。

一直恋栈不走,要是把一辈子的努力成果在九十高龄戳脱了,那才是不智。

他也确实该想退路了。

秦歌道:“我明天就发文给徐雷,即日起不再开店,招募也放缓。”

很可惜,和傅宸、秦歌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多。

日升地产从土拍现场退出后,傅升终于能自由买地了。

他立即开始了买入!

傅宸啧了两声,“他负债都百亿开外了。哪怕立马娶了陆小英,也只能清掉20亿的债。现在地价已经涨成这样,还敢高杠杆买进。”

秦歌道:“我听说拍卖场还争夺得挺激烈。没太多房地产商把‘房住不炒’当成是最后通牒啊!”

“这二十年政策都在向房地产倾斜,膨胀了呗。”

秦歌道:“那你怎么那么清醒啊?”

“我07年亲自见证了美国的楼市崩盘。而且东京当年的平均工资和总房价比,18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一套房。所以日本刺破了房地产泡沫。北京工薪族18年不吃不喝买得房么?而且现在还在涨啊,国家如今不踩刹车才怪了。”

北京目前的月工资8717元。一年10.5万,18年才190万。

买不起的!

就算像顾阳和晓月那样买在偏一些的地方,现在也要六七万一平了。

买60个平方都要两个18年不吃不喝。

“我们现在的泡沫差不多是日本当年巅峰期的两倍了。这么一想还真是怪吓人的!”

傅宸道:“商叔叔前几个月退休了。他跟我说现在怎么收尾政府也是有些头痛呢。如今的‘房住不炒’其实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了。”

第二天秦歌又给她研究生的老师打了电话,说到这个‘房住不炒’的话题。

老师顺手把她拉进了一个微信群里,这里头是历年他带过的学生。

当然,都是其中的精英。

巧了,大家正在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