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页(2 / 2)

临阙 枫桥婉 2490 字 3天前

宫灯里烛光跳了两跳,凌烨心头一紧,听见外头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冒雨而来!

敬诚殿的门被推开,“陛下!”

殿前影卫手里托着八百里加急的密折——“钟太后在南山遇刺崩逝!”

响彻云霄的惊雷在帝都上空轰然炸开,凌烨怔了几息才意识到这话中的含义。

他接过密折迅速扫了一遍,前些日那股不妙的预感成了真。钟太后在南山礼佛的禅院里被人暗杀,身边伺候的宫女以及院中值守的禁军近卫无一幸免,全部遇害。当晚禅院里起了场火,这才惊动了佛寺方丈,第一时间救火并封锁了一切消息。

太后此行是临时起意,微服前往,除了皇帝并无人知晓,身边的护卫亦是皇帝派的禁军近卫。她在礼佛的禅院里出了事,不仅南山逃不了干系,帝都也难辞其咎。

一直以来,钟太后在皇帝和敬王的这场博弈中位置很微妙,像是一个对峙的平衡点。

因为她是先帝继后、是当今嫡母,百善孝为先,大胤虽不谈以孝治国,但也是推崇孝道的,有她活着,敬王又是先帝嫡子、超品亲王,没有直接确凿的谋反铁证,凌烨很难对其开刀。

但同样的,敬王勾连这个挑拨那个,筹谋了这么久,私囤火药又贩运军备,要说兴兵也不是不能。可他却始终瞻前顾后,谨慎致微,万事都不留下自己的影子,迟迟不下谋反举兵的决断,原因其实很简单——太后在凌烨手里。敬王自小对她孝顺非常,十分在意,说是软肋都不为过。

凌烨也清楚这一点。身为大胤天子,如非必要,他并不想直接起兵,让江山子民陷入内乱战火。因而就借助敬王不敢随意妄动,放长线钓大鱼,揪那些上了贼船的世家、查谋反的铁证。

但是现在,太后遇刺,平衡被打破了。

这下,必定要动兵开战了。

刺客还未查出,但凌烨很清楚,太后的死,会是九州战乱的导火索。而且从名义上,对他并不利。

敬王一旦得到消息,悲伤过后,只会以最快的速度操纵民间舆论,指摘他身为人子却照顾不好嫡母安危的失职,扯出“孝”字旗向他发难。甚至,出于两宫一直以来的敏感关系,会给他造个“戕害嫡母,德不配位”的罪名。乱臣贼子有了造反的正当理由,转瞬之间就成了“正义之师”。

到了他跟敬王这种层级,言行举止垂范天下,无论内里的动机如何,摆到明面上的东西必须得是明公正道的,否则便无法让天下人心悦臣服。因此,敬王谋皇兄的反需要一个光明正大的旗号,凌烨取皇弟的命也得有大公至正的开端。

他必须不能让太后之死为敬王所用,要在敬王得到消息,借故赶赴南山佛寺前,就着人料理干净。

凌烨顷刻之间定下计议,将影卫正副首领都召了过来,“寻个擅长易容伪饰的女影卫,让她坐到太后的慈和宫里去。”

“传密旨给南山佛寺,”凌烨语气冷淡,“钟太后不曾出宫去过南山,这件事与佛寺无关,众僧没有罪责。”

“告诉前去南山的影卫还有苏朗,钟太后的棺椁,如若不能从南山带出,便将其尸首就地焚烧,不留痕迹。”

凌启听此,忍不住抬了下头。

年轻的帝国皇帝负手站在御案后,敬诚殿的高台烛光照耀着他身前宽广的山河地理舆图,也映亮了他沉静冷峻的面容,“朕不怕遭天谴,朕就是大胤九州的天。朕倒要看看,乱臣贼子能翻出多少浪花来。”

“拟明旨发往怀泽,帝都派人接任总兵一职。如若能从袁则良口中撬出牵连敬王的口供最好。”

“再传密旨给宁州总督,着宁州驻军往南山附近增兵,随时做好日后支援昌州的准备——待到开战,无论是敬王这个内忧,还是他勾连的南洋外患,昌州都是不可避免的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