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2 / 2)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二十万两,差臣专送至梁朝雄州交割。”

明明都要打赢了,朝廷非要议和。

议和就议和吧,可大周是优势的一方,到头来却要割地赔款给北梁!

哦,没有割地,仅仅是赔款,还美其名曰军旅之费。

怎么,北梁劳师出兵是大周邀请的吗?还要包吃包玩包损失?

就算要陪,也该北梁陪大周吧!

为了捍卫边疆,关北搭进去多少大好儿郎,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老百姓的精神损失又该怎么算?

明明他们是被侵略的一方,到头来却还要给人赔钱赔笑。

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屈辱。

就好比,一个叫梁的人突然跑到姓周的家里,在姓周的家里摔锅砸盆耍泼使赖,还和周家的男人打了一架。

周家的男人千辛万苦打赢了,但最后却是周家人拿着金银财宝,哄着把梁送走了。

并且还承诺梁只要你不闹腾,我每年都给你钱花……

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周家人是要被十里八村笑掉大牙的。

人与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国与国?

这份协议给季妧最直观的联想就是北宋的澶渊之盟。

同样的城下之辱。

同样都有打赢的机会,却被吓破了胆的统治者勒停议和。

然后就是同样的经济赔偿。

不同的是,虽然很多人对澶渊之盟非常不齿,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也有其积极意义。

比如,自签订之日起,此后的一百一十六年间,宋、辽两国再未发生大规模战事。

每年三十万的岁币只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场大仗,军费就要三千万。

而且双方议和后在边境开放了榷场,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宋朝是贸易顺差,那三十万早就从中赚了回来。

百年和平来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环境,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澶渊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国家都适合这种着眼于大局的合作共赢。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国情,与宋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游牧民族,和大周的风土人情相差无几,天然缺乏你无我有你缺我补的贸易土壤。

北梁从一开始打的就是吞并关北,然后一步步蚕食大周国土的主意,这是开放多少个榷场都改变不了的。

其次,跟辽国相比,北宋强在经济,弱在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