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2)

就算高蛋白食物是好东西,可天天吃顿顿吃,任谁也受不了啊!

看看他们,都被折磨得形销骨立,差点儿去见三清了!

但等吃饱喝足,这群方士立刻变得垂头丧气起来。

经此一遭,大家也都明白水银与银不是一种东西了,点石成金这种事儿,终究还是传说。

但从朱砂中提取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还是为这群方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方士们调整好心情后,很快就开始鼓捣着,想要实验一下能否从其他东西里面提取新的东西。

造化之术,本就是这群方士追求且熟悉的领域,他们很容易就沉迷进去,甚至险些忘掉来到咸阳的真正目的。

然后,这群方士就被负责造镜子的官员教做人了——

这个官员的教训方式也简单,直接扣钱。

想要做实验,各种器材与材料都不可或缺,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才能购买。

器材需要找人定做,稀少的材料同样需要花大价钱请人寻找。

虽然这时候的实验器材与材料比起现代只是小巫见大巫,但从无到有的过程,花掉的钱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哪怕是后世,想当道士也得有钱才行——

要嘛自己有钱,要嘛家里有钱,要嘛信众有钱。

恰好在这个时候,他们听说了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的消息:太后说了,只要玻璃工坊那边的匠人熟练掌握了吹玻璃的技术,以后完全可以按照他们的需求订做实验器材。

透明的,可以从外面观测不同物质反应的,不容易腐蚀且轻便容易取用、挪动的玻璃器材。

方士们:“……”不争气的眼泪,从嘴角流了下来。

可一打听玻璃的价格……

所有方士都自闭了。

以前忽悠着那些富商贵族供奉,这群方士自然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来到咸阳,赵馨给的薪酬也高,也不曾在这方面遇上问题。

但当薪酬被扣掉大半后……

一群方士看着要啥啥没有的实验室,再联想起想买啥都拿不出钱的现状后,立刻安分下来了。

但强逼着未来的科研人员朝九晚五,将他们有限的精力全部限制在重复的劳动中,并在这期间消磨了灵气和创造力……

这种蠢事儿赵馨可不干。

她让人算了各国贵族富商的数量,再算了算每年生产多少镜子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以此为凭据,规定了每位方士每天必须提取的水银量,然后直接放话——

只要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群方士听了,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不但尽心尽力地提取水银,还想尽办法提高从朱砂与水银的转化率。

受限于战国的条件,一开始朱砂与水银的转化率低得令人发指。

但没想到,这件事最后还真给他们做成了。

不仅如此,他们在这过程中还摸索到了一些比较基础的办法,最后运用到其他实验中,带来了惊人的效果。

但现在,他们的许多时间仍被花在了繁琐的工作中。

做镜子所需的水银,全都出自这群方士之手。

-

水银从朱砂中提取出来了,锡箔也被做出来,就差玻璃了。

玻璃的配方与制作条件,早就因为各种穿越小说的流行,而在网上泛滥了,饶是赵馨,也无意见过几次。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她还是认真搜索了一遍。

然后,赵馨便将玻璃的配方与制作办法,直接交给了已经组建好的玻璃工坊的负责官员。

——因为秦国特殊的制度,玻璃工坊等工厂建造之初,就定下了国有属性,派遣过来的负责人,也都是朝中有经验的官员,而并非直接从下面提拔。

由于以前就有琉璃的存在,得到配方后,生产玻璃倒是不难。

难的是,想要生产固定形状的玻璃。

比如最基础的圆形的、长方形的、球形的……都有很大的难度。

甚至玻璃的大小也很成问题,玻璃工坊投入生产后,生产出来最大的玻璃也不过两个巴掌大,因为温度与时机没把控好,最后的成品直接成了一坨不规则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