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馨正愁着人才储备不够,想要四处招揽呢,正好瞌睡来了送枕头,她当即喜不自禁地将人全都留了下来,且立刻找来范睢,请他帮忙考验一番这群学子本事,再将人安置到合适的位置。
不适合当老师,又不是不能做其他事。
郑国渠修建大半,没多久就要收尾了,以嬴政的性子,想必过不久就要开启战争。
可秦国人打仗行,有才有名的将军也是一打一打地,但有名的后勤人才,几乎没有。
就连范睢,那也是更擅长在战争中出谋划策的。
这也是秦国打下其他国家后,直到秦国灭亡也仍有不少人抵抗的原因,因为没有彻底消化掉那些人口与土地。
稷下学宫这群人,打仗也许不行,搞后勤、安抚民心却是一把好手。
她之前在招聘学校老师的时候,看到这群人的简历就很心动,只是他们一来太年轻,二来大多奉行其他学派,三来基本全是齐楚等国的人。
第一所学校出来的第一批学生,总是特殊的,不能打满了其他国家的烙印,也不能被儒家思想影响太深。
阶级森严的思想,与赵馨人物冲突剧烈。
秦国的阶级已经够分明了,不需要儒家思想来加固。
可战后修养,这群学子却能有奇效。
范睢虽然不太明白赵馨想法,建议她与嬴政商量一番。
赵馨知道他不想在自己为官生涯的最后一顿时间出事儿,于是理解地叫来了嬴政。
嬴政一眼就看出了赵馨的打算。
想到前世自己打完仗,确实在战后这一块儿做得不够好,于是完全直接开口:“不用太着急,先将人留下再说。”
第100章
秦国打从吞了赵国的领土后, 就一直缺人手。
虽然也有有培养小吏的“学校”,但培养出的人才只能负责基层和细节方面的管理工作,大方向上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历练。
只是和平时期不显, 国内人才也勉强可以支应。
所以这批人才入秦, 大家都高兴。
既然这些人才是为了战争培养,范睢便直接将人安排去了基层。
并不需要额外安排官职, 直接在原本的职位上多加一个副职,然后直接将人空降过去大。
他们的顶头上司也都提早得到了消息,知道这群人才培养出来后的真正作用,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非常乐意带着这些空有学问而钨实操经验的学子们,熟悉一下各个官职的职务范围的。
这群人也不傻,时间一长自然敏锐地察觉到了关键。
在一番纠结之后, 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 同时请人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都带来了秦国安置。
也有一些对自己国家留有善意之人, 在不惊动秦人的情况下,悄悄给自己熟人递了消息, 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推测告诉国内的掌权人, 让他们做好战争的准备。
但……
大部分人根本没办法见到权贵——
会到秦国任职的稷下学宫学子, 其本身的家庭条件肯定不会特别好,至少够不上权贵阶层。
否则,他们就直接在自己国家效力了。
家世不好,也很难结交到贵族人脉, 想要与国家权贵阶层搭上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剩下少数人见到了权贵,他们的话却根本没有引起国内重视。
毕竟, 秦国安静太久了。
唯有一人, 见到了权贵, 也引起了权贵的重视。
可惜,没用。
也是巧了,这人是韩国人。
他会见到权贵,是因为他这消息是从韩非那儿得到的,且手中拿到了韩非的信物。
有韩非这块金字招牌,他很容易就见到了韩王。
韩王没有多言,直接进入了全国备战。
可有句话叫做,一力降十会。
在绝对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再多的准备与小心思,也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对战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
韩国相信秦国要起兵并不奇怪,因为与秦国比邻而居,随时都有被其攻打的危险,韩国上下对秦国的风吹草动向来警觉。
虽然警觉之后,要嘛就是一些送人送地的骚操作,要嘛就是发现没有危险后更加放纵地享受,但他们对秦国各种动静的第一态度向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