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1 / 2)

想必过不了多久,南方就会变得繁荣起来了。

咸阳直通寿春等城市的铁路,也要开始修建了,修建好后就能通火车了,到时候整个大秦的经济就能快速发展起来。

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

棉花如云朵一般在齐楚等地遍地开花,产出的棉花运到各地新开的工厂,伴随着墨鱼纺织机自嘎作响的声音,无数物美价廉的棉布被生产出来,然后运往全国各地。

只要不是懒得出奇的人,总能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找到活计赚钱,然后买到足够全家人穿的布匹与棉花。

只要不是懒得出奇的人,总能买到土地,种上高产的粮食,让全家免于饥饿之苦。

街头的黄包车与有轨马车,也大大方便了百姓们的出行。

……

让百姓丰衣足食,不受饥寒之苦,秦朝在建朝近三年后奇迹一般地达到了。

-

百姓为这太平盛世欢欣鼓舞,墨家子弟等人却完全无法与他们感同身受。

因为电力的普及,遇上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相里锋在其他墨家子弟的帮助下,已经将可以供给整个城市的储电与供电系统研发出来了。

然而,在将自己的计划带到现实中的时候,遇上了问题。

长距离供电必须用到电线。

可电线的材料,不但难住了所有墨家子弟,连那些方士与见多识广的眉寿老人都毫无头绪。

电线要传输电,材料必然要导电。

但电线必然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一旦被人触摸到,必然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惨剧。

成人还能通过警示与告诫,让他们远离电线。

可不通事儿的孩子呢?

这太不安全了!

若是世上存在一种既导电,又不导电的材料就好了。

但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存在。

经过记不清多少次的头脑风暴之后,终于有人提出:“我们用不导电的材料,包裹住导电的材料不就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里锋等人很快就找到了最合适的导电材料——

铜线。

铜应该是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了,产量大,他们对其特性也了解得足够深。

再加上其他优点,墨家子弟们几乎全票通过了铜线做导电材料。

但不导电的材料呢?

要包裹住金属,其延展性肯定要好吧?

电灯与其他将会出现的电器,肯定不会只在咸阳推广,其他城市迟早都是要通电的,那么这种材料的产量肯定不能太小吧?

还有,材料暴露在空气中日晒雨淋,肯定要防水、不能太怕高温、太容易坏掉吧?

……

相较于导电部分的材料,外面包裹的这层不导电的材料,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个问题,足足困住了墨家子弟一年。

直到无意间与那群方士交流的时候,路过的眉寿老人提到了一种材料——

杜仲胶。

他走南闯北,无意知道杜仲胶的存在。

在详细问过这种材料需要达到要求与特性后,他更加确定了杜仲胶基本满足相里锋的需求。

眉寿老人的威望很高,相里锋等人立刻迫不及待去找杜仲。

等相里锋让人将杜仲胶熬出来,并制作出第一根电线后,一群人立刻喜不自胜地跑去道谢。

然而……

眉寿老人叹气:“杜仲胶的产出太低了。”

杜仲树的生长条件并不严苛,对土壤的要求也不算高,甚至连叶子、树根、树皮乃至种子都可以生产杜仲胶。

也即是橡胶。

然而产出却实在太小。

一公顷地,却只能产出带的五百多斤(现代计量单位)的橡胶。

最关键的是,这个数据还是在杜仲树生长到十年到十五年后,才可能达到。树龄十年之前,根本不适宜采胶。

而且树叶与种子还好说,树皮与树根难道也能采胶?

根是植物的命,怕是采一次,杜仲树就死了。

树皮是中药,价格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