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1 / 2)

陶心荷暗自心想,到了五月底,洪氏若还没有回府意思,便让陶沐贤自己去岳父家接人,因此她也没有掺合。

一向最爱热闹的陶心蔷,今年端午都没有赴宴赶龙舟会,陶心荷嫌天气闷热,心绪廖然,更懒得出门。至于陶成,则向来不在乎这些耽误他研究的节日,难得的非逢十休沐日,他只是窝在书房调弄机械而已。

五月初五端午佳节的陶府,不过是四处插了艾叶、撒了雄黄,阖府主仆应节吃了粽子而已,并没有别的府邸那般丰富多彩。

陶心荷想起以往,她嗜食甜粽,对于红枣口味和豆沙口味常常举棋不定,事先闺房里同顾凝熙撒了娇,便能够挑拣各一只吃半个,将剩余的部分挪到顾凝熙碟上。

看着玉人一般的端方郎君捡起犹有妇人红色唇脂的甜粽,慢慢一口口吞吃入腹,不知为何,陶心荷总会被逗得乐不可支,亲自伺候他盥洗,洗去那双适合捏笔大手上总会沾染到的糯米黏腻都令她很开心,脆笑个不停。

今年,再没有人能吃她剩下的半只,她又不爱将自己咬过的东西赏给下人,一向被父亲陶成教导惜物的陶心荷,看着下人呈送上来的不同口味粽子,自然犯了难。

伸出食指挑拣了半晌都拿不准主意,陶心荷索性一枚都没吃,只是托腮看丫鬟们得了她的令,笑嘻嘻地分食粽子,就当应景了。

就在这日,陶心荷还收到了莫七七的来信。是顾府二房送她回乡的庶子们捎来的,除了信函,还有熟悉的“燕春阁”木匣子。

莫七七的字相当不好看,大小不一,毕竟她没有练习过,大约认识的字不算多,写得十分口语,看着倒是丝毫不费心,就是因为丑陋字迹有些伤眼。

莫七七说,她已然顺利到达确州,义兄管事十分能干,很快帮她买下一处临街又不吵闹的小院,既有街坊邻里照应,又能独门独户,十分适合她这个孤身女子。

她在自己家乡,有了落脚之处,终于扎根了。这是她盼了无数年头终于实现的念想。

依照临别时候陶心荷掏心掏肺的嘱托,她没有头脑发热地见到“张哥哥”就说嫁娶之事,而是平平常常接触着,观察这位一年未见的丧妻之人,能否让她托付终身。

莫七七说自己十分意外的是,确州大官儿和官太太主动照顾她,颇为友善,让她又吃惊又欢喜。一问之下,才知道:

“原来他们是嫂子你的妹妹、妹夫,受你托付来关照我。所以,我还是要感激嫂子才是。你不仅是我梦里的恩人,更对我这辈子施了大恩德,我没有什么能报答你的,嫂子,就盼你与义兄早日和好。”

这段里的“梦里”,也是因为陶心荷实在听不下去莫七七一口一个“前世”,让她换个指代,给出的建议。

接下来莫七七写了一些她与陶心蓉相处细节,没口子地夸赞“嫂子的二妹”,倒勾的陶心荷想念起若干年未见的蓉娘来。

信到最后,莫七七才交代被她带走又送回来的首饰。

她说,恬不知耻寻求了熙义兄家的义妹名分,得到诸多照料,起码她后半辈子不论在哪里生活,心头都有了底气,不怕人欺负,知道有兄嫂能为她撑腰,实在不能再索要更多了。

只是熙义兄执拗起来,谁也劝不住,她也不敢多言语。知道熙义兄真的拿她当正经义妹看,已经认真盘算分一部分财产给她,还说是应祖母临终之愿。

莫七七觉得自己受之有愧,用她信中的话说,便是:“我若真收了这份金银,这辈子便不用做人了,以后再没有脸面回京探亲,见熙义兄和嫂子你了。”

正发愁怎么推拒时候,陶心荷让她转交贵重珠饰给顾凝熙,莫七七便耍了个心眼,以嫂子赠了添妆为由头,拒绝了顾凝熙备好的银两。

她这才踏踏实实上路。到了确州,莫七七又麻烦隔房义兄们带回京来,兜了一圈,还到陶心荷手上。

放下信纸,陶心荷觉得滋味难以分辨,屏息打开木匣,珍珠头面一件不少,静静都躺在红绒布上,被端午日光照射得格外莹润。

连之前硬塞进去的两个木樨香囊也好端端在原位,隐隐散发香甜气息,陶心荷长长吐息,终于捻起一枚,配在腰间。

这匣子被顾凝熙使巧送来的珠饰,居然百般还不回去,陶心荷抬指,一一拂过发钗、项链、手钏、耳坠,像是一点点放下心中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