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太初笑了笑:“我亦记得殿下的话。谒陵后,我二人逃难躲藏雪原中,殿下对我言,‘见死不救如何心怀慈悲,一人不救何以救天下苍生?’”
彼时,赵渊经历人生大难、身形狼狈,性命随时消逝,却依然说出了这样的言语。他在冰天雪地中瑟瑟发抖,却红着眼眶咬牙与他对峙。
“草原上有羚羊,亦有豺狼。若殿下怜悯羚羊,而驱赶豺狼。则豺狼饿死。若殿下束手旁观,则羚羊被吞噬。殿下可曾愧疚?”谢太初问他。
“不会。”
“为何?”
“人食肉、必杀生。豺狼亦食肉,亦要杀生。此乃天地之道,是万物自然遵从之法则。”
“韩传军明明可以擒拿肃王,却非要斩杀肃王一家,火烧开平。已违背法度,更践踏道德人伦。他所辖官兵无一人阻止,甚至参与其中,视人命为玩物、搜刮无数金银,践踏大端律。”谢太初道,“就算其中有旁观无辜之人,这样的袖手旁观算不算得上无义?”
他所言引得赵渊沉思,半晌赵渊道:“你所言有理。”
“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看似无解,然而若遵循大道,则迎刃而解。”谢太初说,“天地有道,国家有法。殿下所愁苦的、所困扰的,应有所准则。否则,天地失道则道崩,国失其法则国乱。”
周遭熙熙攘攘汲水的马队打扰了白海子的平静,芦苇在风中招展,谢太初拿起拐杖,掀帘子出了马车。
他身体还不曾完全好,下车的时候,在水边洼地中崴了一下,被赵渊扶住。
“你小心。”赵渊担忧道。
谢太初握住他的手,捏了捏,赵渊手掌柔软纤细,握在他手中,竟能被完全包裹。
若还来得及,他又何尝不愿意一直牵着这样的手,护着他走下去,直到未来尽头。
只是……没有时间了。
这一刻,谢太初恨不得让时光走得再慢一些,慢一些……让他可以将所修习的大道倾囊相授,让赵渊未来的帝国可万年永继。
“夏禹铸九鼎定九州,始有华夏。”谢太初道,“所有的仁慈不可没有底线,所有的宽容亦不可没有准则。否则人人无辜、人人侥幸,则因慈悲而失了公平,人心动荡,社稷崩塌。”
“殿下杀韩传军、杀田允恩、惩治段宝斋……已有此种真意。已在军中立信立威,未来统帅数十万兵马,更是要遵循道、法二则,则人心皆向,殿下靖难必成。”
“必成……”赵渊看他,“你去北山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开平,就在曾经的肃王府中游荡。我在想,似乎从离开家去往顺天府的那一刻开始起,便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事情发生。想回家,无家可归;想安稳,谒陵大乱;入宁夏,宁夏满目疮痍……我一个人在开平,害怕你回不来,害怕北山之役赢不了。我这样软弱的人,真的能靖难成功吗?这一切,真的会好起来吗?”
谢太初亲吻他发丝:“会好的。”
会好的。
一切都会好起来。
最艰难、最挣扎的日子已经过去,失去的都会回来,遗憾的皆会弥补。
往下而去,定全是纷至沓来的好消息。
*
他们离开白海子往宁夏而去。
赵渊回头去看隐匿在山海中的开平 其实并看不见。
可是隐隐仿佛还能瞧见。
瞧见那焦黑的城墙,倒塌的石狮,枯枝横陈的石榴树……
“下一次再回来,与我一起亲手种下一棵新树。”赵渊骑着大黑对车内的谢太初道。
此时凝善道长靠在软枕上,阳光从窗纱外钻进来,铺洒在锦被上。
他放下手中的军情呈报,安静了好一会儿。
然后他说:“好,待再来开平时,一起种树。”
第66章 逢魔时刻(二合一)
京城,沈逐私宅。
吏部尚书段至在聚客堂中来回踱步,旁边小几上仆役送上来的那碗茶已经凉了,可是沈逐依旧没有出现。
又过片刻,天色已有些暗淡了,才听见后堂传来脚步声。段至停下来朝屏风后看去,很快的,沈逐便从后堂而来。
“段大人。”
沈逐今日只穿了居家的宽大道袍,未佩戴首服,头发盘起,用网巾固定。少了平日里的肃杀之气,多了两分散漫。
他才刚开了个口,段至已经两步上去,抱拳作揖道:“沈大人救我!”
沈逐沉静瞧他。
段至焦急,又上前一步,一鞠到底:“求沈大人救我。”
沈逐缓缓走了两步,在主位上坐下,又让人换了冷茶,这才开口问:“大冢宰乃是朝廷勾股之臣,沈某不过是镇抚司锦衣卫,不知道是何事需要大冢宰来我府上求助?”
“沈大人明知故问。”
“真心求问。”
段至思考了片刻,开口道:“韩传军兵败旧开平北山的事,大人应知。”
沈逐拿起茶水来瞥了撇茶沫:“五日前六百里军情入京,内阁协同兵部直呈养心殿,下午便由六科廊将军情抄送了各部衙门。我北镇抚司又怎么可能不知。”
段至苦笑:“大人既知此事,又怎么可能不知道韩传军死后,先锋部队兵败如山倒,田允恩被擒拿,段宝斋大敌当前主动投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