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2)

“不给进,那只有年轻人能进城?”

“还要交钱买农具和种子?可是俺自己有农具的。”

“这可咋整?”年纪大的犯了愁,“俺们年纪不行,手里也没银子去缴纳什么进城费啊。”

“俺们好好的良民,难道入了城就成了军户?不好,这不行。”

“要不,再往前走走看。”有人建议道:“咱刚来的时候就有好些人往南走了,要不我们去别的县碰碰运气。不会所有的县城都这样的。”

周大福点头,“俺打听过了,俺们要是安水镇进不去,可以往南去吉县,澧县、万和镇,还可以去王城、禹城,江阳城。他们说豫章王王府就在江阳城呢。我们这一路不缺水,也可以吃野菜,偶尔能抓到野鸡,可以爱吉县。”

“要是吉县。澧县也不要年纪大的人,咋弄?”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周青道:“我刚才也打听了,这里去吉县要翻个山头,咱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咋走?就算有水,可咱都走了快三个多月了,真遭不住了。”

路凛老老实实地说:“俺可以去做军户,反正俺爹俺娘都不在了。”

几个符合年龄的比大拴二牛三花夫妇纷纷同意路凛的看法,“俺们可以去做军户。”

路阳媳妇路婶子眉毛一挑,“做了军户可没得自由了。你知道啥叫军户?那可是要上战场的。”

三花道:“你们不是说豫章王这不会打仗吗?”她看着她男人二牛,二牛憨憨的,“是啊,当初老村长让我们往难逃,说的是江南水多田多还不打仗,不想俺们那周家村,动不动就干旱的,田里出不几个米来。俺想做军户就做军户吧,给咱吃给咱喝还给房子住的,俺寻思着在哪不是种地。”

主要是他在周家村也是种地,而且要不是逃荒,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去乡里赶集赶庙会。管他自由不自由的,他爹他爷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读不读书的和他也没关系。至于打仗,他倒是害怕,可是要是再去逃荒上路,恐怕他和他婆娘就要交代在路上了。

这样想的不止二牛、周青几个,有一半的符合年纪的能进城的就想做军户。按照周立打听来的,这这里做军户吃喝不愁,只要帮着屯田种田就是,朝廷管吃管喝给盖房住。他们逃到这里,除了极少数家当齐全的,大多数都是光溜溜的,只有两三个包裹随身带着。哪有钱去买种子和农具开荒。

再说开荒,往年在周家村。一块不足量亩的荒地,要全家老少齐上阵搞上五六年才能正常的收获粮食。前三年全是白打工,累死累活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朝廷还不给你吃喝,只给你分一块地,这不是要人命吗?

周郡周娇听着嗡嗡的议论声,也是在心底思量,他是想进城的,可是周娇和路云路拾都不符合标准。那就只能再逃荒去吉县了,可是要是他一人带着三个娃上路,恐怕也是走不了多久的。所以他把目光移向了几个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里正家的小孙女才十一岁,是不符合年龄的。而里正据他所知也是五十开外了。还有一个王大爷,他家里的虎子才九岁,独苗苗一个。这两人能舍弃孙子进城?

要是他们几个一起上路,倒也能行。大家吵了很久,各自犹豫不决,说留下的也有,说走的也有。最后周里正拍拍手,“我的意见是继续南下。”他不想成为军户,也没有多余的银子去缴纳进城开荒的人头税。不光是他年龄大了,更重要的是他的大孙子已经读了两年书了,要是成了军户,世世代代都不能翻身了。大孙子周立被先生说有读书天分,他是想举全家之力供出一个读书人的。

他刚说完这句话,眼神在围着他的乡亲们身上转了转,见不少人不赞同的表情,心底叹息起来,看来周家村要分散了,他答应过老村长要保住周家村的根,可是却不能阻挡别人活命。人各有志,他道:“想留下的可以去那边报名。想跟着我走的也可以。我们现在这里待两三天,把情况都打听清楚,再做决定。”

他还想着能不能找人问问有没有见到周氏族人。他们周氏一族的族长比他们提前走了三天,也许早就进城了,也许到了吉县或者别的县城。周氏一族人多势众,他们周家村虽然和族人相距甚远,但大家同出一宗,分支不同。如果能打听楚他们下落也好有个照应。而且李老太爷他也想打听打听,一路逃难南下的情谊,他知道李老太爷是个有能耐的人,同在异乡都是个助力。

这里会免费施粥三天,他们不必担心食物,要找更多人的人打听清楚,细细思量,这可是决定他们未来的路要往哪走。

第21章 分化

虽说周里正给了三天时间让村民们好好考虑该去哪。但是第二天下午领了一次粥后,就有几个单独的人过来说要登记进城。

他们不想待在城外了,既然决定好做军户,就想立刻去军府。而且今天那守卫说会送走一批,如果耽搁了,下一批会在三日后,那么他们就会饿上一整天。

所以他们等不及了,一起的大约有二十多人,周青和路凛,王二狗也在其中,周青看着周郡抱着路拾,细心喂他米粥的样子,冷哼一声:“一个大男人像个贼娘们似的。”

周郡不争这口舌之气,抱着路拾挪了位置,顺便那对着周青怒色满满的路拾推走。

周青见他没反应,觉得没趣,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而是打断了周里正劝他们的话:“阿爷,我们想过了,就这样吧。”

里正被打断后,脸色阴沉,周大福媳妇奚落地开口:“青小子,你忘了当初你是怎样跪着求人的,如今倒是口气大的很。”

周青脸色一白,对里正道:“大娘,阿爷,我没那意思。只是我们不想再逃难了,你看如今不成人样,你再看看周三嫂子,王大哥,我们哪一个还有命再往下走。我们去军府。我已经向人打听清楚了,军府不再安水镇,在安水镇八十里外的靠近洪暾县的地方。那里是专门给远在王城的大人们种田种粮食的地方,待遇很好。”

“我还碰到了和咱们一起南下的王家沟的王大牛,他们也决定去军府。阿爷,你要不和我们一起去吧,我们周家村的也好有个照应。”他话出口才发现周里正年纪不合适,又找补道:“可以让大福叔去。”这话让大福媳妇呸了一口,想要骂他。

里正摆摆手,阻止了大福媳妇的咒骂,看了看那二十多人,他们都不说话低下了头。里正知道周青的说的话就是他们的意思。人各有志吧。既然这样多说无益,他沉沉的缓慢地说:“我知道了。去吧。咱周家村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要好好活下去。”

他也没别的话可说,眼里透出疲惫的光,挥挥手,“去登记去吧。”那些人慢慢地走了,周大福媳妇终于找到机会说话了,喊住周青,“青小子,当初你可是说做牛做马报答我们的,现在婶娘也不要你做牛做马了,你就把五个铜板还了就好了。”

周大福媳妇之前还挺喜欢这油嘴滑舌的小子的,可是一到了安水镇,就是他蹦跶的最厉害。明知道他家的小女儿和公公不够年龄,话里话外的挤兑着。公公说要他们考虑清楚是否入军户,那是真正地为他们好。这小子就以为是公公嫉妒他们,阻拦他们入军户。阴阳怪气地说着什么自己不愿意还不让别人去,要不把孩子扔了卖了就好了。

这是人话?

周大福媳妇知道自家男人和公公都是厚道人,有些话他们说不出口,可是她却忍不住了,逮住这个机会骂出口,把周青气得脸红脖子粗,却不敢回嘴,最后只是恨恨道:“我会还的,我……”

后来还是三婶子将他弄走了,周大福媳妇出了恶气,心情好了很多。回去看到丈夫公公小叔子还有儿子聚在一起,在商量着该往如何走。

她听着也寻思着。她妯娌小周氏抱着小侄女,呆呆地。自从小周氏丢了儿子后,就一直是这个状态。公公和小叔子怜惜她,也不曾说过她。可是大福媳妇看不下去了,这逃荒一路谁家不是死了这个丢了那个的。不说别人就是她自己的小儿子不就没了。她照样擦干眼泪往前走,往前赶,她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是想活着,拼尽全力地活着。

她握住了小周氏的肩膀,“二郎媳妇,嫂子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你看看这一路的人,你再看看小妮,你不能这样了,你得振作起来。小叔子那嘴巴干的,小妮还饿着呢。咱那里还有观音土糕,你去找点水来,洗把脸,给孩子辫子扎起来。你看看周娇,她比小妮还小一点,现在多懂事。”

小周氏眼珠动了动,泪又落下来了,“壮儿没了。我的壮儿没了。”

得了,大福媳妇那一番话白说了,小周氏这一哭。她还得了丈夫的白眼,周大福对媳妇说:“去把周郡和路阳及周大婶子一家叫来。”

他们几个琢磨半天,还是不能确定,要听听大伙的意见。

是继续走官道,还是借道走小路,他们也打听清楚了,下一个县城是吉县。如果走官道要绕过安水镇,要先过山路,翻大山,绕过安水镇,再入官道。其实最近的路就是进城从安水镇入官道。但他们无法进城,就只能绕山路过大山了。

可是不走官道,走小道山路,就要从这往南走,越过一片沼泽地,顺着溧水而下,水路要坐船。

总的来说两条路都很难。南方多平原,山并不高,并不难翻阅,但是山林中此刻有猛兽毒蛇,这一群老弱手残可不敢随意进山。那就走水路。

他们都过来了,周里正数了数,他们自己家有他,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两个大孙子一个小孙女八个。周郡那边加上不会走路的奶娃娃路拾四人,路阳一家两个人,周大婶娘家三口人。一共有十七个人还没有去登记做军户的。

王大爷家本来有王小虎是不符合进城年纪的,可是王大爷心一狠决定把小虎卖给富人家做奴才。反正他儿子媳妇都还在,还能生。小虎跟着他们却是很难活下去了,不如好人家享福。有人劝了劝没劝住,便也管不住了,里正只有连连叹息。

周大婶娘不符合进城年纪,路阳喝路阳媳妇却是符合的,但他们不想做军户,路阳媳妇本家也姓路,她道:“我和路阳要为俺们还未出世的娃想,要是他爹他娘都成了军户,他出生后也不自由,不能读书。”她表示不能对不起娃娃。

她祖上有读书人血统,她也认识几个字的,小时候她爷爷就是个秀才,一心想让她爹读书考状元,可惜她爹娘没那天分。她有点天分可是是个女娃。她两个哥哥上了战场就没消息,恐怕早就没了。爹娘把她嫁给路阳,就是瞅着路阳是个孤儿,想培养女婿。可是路阳刚跟着念了书没几天,赵王就谋反了。

如今他们朝不保夕,但是路婶子不认命。她和路阳不行,还有她的娃呢,她不能就这样把娃的前途给断了。以前她爷爷在的时候就念叨一句话,叫什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她和路阳打算好了,要做农户,不能随便成了下九流人物。倒不是看不起下九流,而是一旦成了工户籍、军户,为奴为婢的贱籍,子孙后代就没指望了。她爷爷是读书人,可是父亲和伯父没读书出来,家境就没落了,成了农民,要是她在不成,沦落为军户。她怕爷爷会死不瞑目的。

周郡昨天就表示会跟着里正一家人走。

周三婶子是个大嗓门:“俺听里正的。”她男人和儿子能被找到,多亏了周大福和周二贵,反正她和老头子年纪大了,进不了城,倒不如去下个县拼一拼。实在不行就入了山做土匪。

她听儿子周林说有很多流氓进不去城,就流落到大山里,结伴在山里活着,打劫路人做匪徒。就像他们之前遇到的封家堡的那群土匪那样,不也能活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