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
琳琅涨红了脸,扭过头去瞧那毒辣辣的日头,映着那金砖地上白晃晃的,勉强道:“谙达,万岁爷怎么了,我们做奴才的哪里知道?”
李德全道:“你聪明伶俐,平日里难道还不明白?”
琳琅只道:“谙达说得我都糊涂了。”
李德全道:“我可才是糊涂了——前几日不还好好的?”
琳琅听他说得直白,不再接口,直望着那琉璃瓦上浮起的金光。李德全道:“我素来觉得你是有福气的人,怎么倒和这福气过不去了?”
琳琅道:“谙达的话,我越发不懂了。”她本穿了一身淡青纱衣,乌黑的辫子却只用青色绒线系了,脸上微微有些窘态的洇红。李德全听她如是说,倒不好再问,只得罢了。
问的人太多,特意在此答复大家,关于琳琅为什么说:“奴才出身卑贱,不配蒙受圣眷。”
关于琳琅的个性。一方面她遭遇巨变——康熙七年卫家被抄家,籍没入辛者库(大家不用去翻康熙七年的正史求证了,这件事是我诌的),这个时候就算是家破人亡了,亡了谁?大约亡了琳琅的祖父吧。然后琳琅的母亲去世,她被送至外祖母家寄养(汗……整个一林妹妹,反正我抄红楼梦也抄得多了,不在乎多这一点细节),然后在纳兰家长大,咔咔……再直接引用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养成她比较内敛小心的个性,她到了年龄入宫去做宫女,而纳兰另娶旁人。这与纳兰明珠有关系,他肯定不愿意儿子娶琳琅,纳兰夫人也不愿意儿子失去强有力的姻亲,所以纳兰娶了卢氏。
在心底里,琳琅是对纳兰非常有感情的,毕竟青梅竹马,如宝黛之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纳兰的另娶亦给她很沉痛的打击,因为主要原因是她没有很好的家世,其实她的家世亦是不凡的,只不过在康熙七年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关于康熙七年发生的那次著名的事件,就不用我赘述了。琳琅明白纳兰不能娶她的很大因素就取决于她的家世背景,所以其实潜意识里她是想改变自己的身份,这只是一种潜意识,连她自己也未必已经觉察自己有这种向往。
而一方面她主要意识还是谨慎当差,小心做人,而面对皇帝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十分优秀的追求者——以她的聪明,肯定很早就朦胧意识到皇帝对她是有那么几分意思的。一个年轻女孩子,多多少少有几分微妙的矜持与小小的虚荣心在里面,所以杏仁茶那一段,稍稍有一点露出来,这只是一种复杂不可言语的本能,请js身处其境想想,这样小小的锋芒肯定是会有一点点的。
而后来事态发展渐渐明朗,皇帝带她去城墙上之后,心迹已明,而且正巧遇上纳兰,令她开始觉得应该逃避,毕竟她不爱皇帝。练字那段,皇帝要教她写字,她自然是不得不从,写御制诗与杏仁茶差不多是相同的一种思想在里面,九成是小小的聪明,一成是小小的矜持。然后她就玩出火来了——反正我写时是觉得火星子四溅的,小玄子的一吻,让她在瞬间下了决心,说出了那样一句话,拒绝皇帝。
如同素素对老三说:“我要结婚。”的作用,她很清楚皇帝听后会是什么反应。而她也是在赌——赌皇帝从此不理她了,放过她了。另外潜意识里头,退一万步假若皇帝放不开她(掩嘴偷笑,小玄子啊小玄子,你遇上我这个后妈,真没好日子过,你是铁定放不下咱们的琳琅啊啊啊),这个时候皇帝便会默认答应她的条件,给予她或她的家族某些利益。这是她的潜意识,她未必能想到,大约只我这个后妈才想得到。
其实那么一瞬间,琳琅并没有多想,只是下意识说了那样一句话,里面的千丝万缕来龙去脉我都交待了,诸位看官大人若还有哪点不清楚,请继续提问。
第十八章 月在花飞
正在这时,正巧画珠打廊下过,琳琅乘机向李德全道:“谙达若没有别的吩咐,我就回去了。”见李德全点一点头,琳琅迎上画珠,两个人并肩回直房里去。画珠本来话就多,一路上说着:“今儿可让我瞧见成主子了,我从景和门出去,可巧遇上了,我给她请安,她还特别客气,跟我说了几句话呢。成主子人真是生得美,依我看,倒比宜主子多些娴静之态。”见琳琅微微皱眉,便抢先学着琳琅的口气,道:“怎么又背地里议论主子?”说完向琳琅吐一吐舌头。
琳琅让她逗得不由微微一笑,说:“你明知道规矩,却偏偏爱信口开河,旁人听见了多不好。”画珠道:“你又不是旁人。”琳琅说:“你说得惯了,有人没人也顺嘴说出来,岂不惹祸?”画珠笑道:“你呀,诸葛武侯一生唯谨慎。”
琳琅咦了一声,说:“这句文绉绉的话,你从哪里学来的?”画珠道:“你忘了么?不是昨儿万岁爷说的。”琳琅不由自主望向正殿,殿门垂着沉沉的竹帘,上用黄绫帘楣,隐约只瞧见御前当值的太监,偶人似的一动不动伫立在殿内。
因着地震灾情甚重,宫中的八月节也过得草草。皇帝循例赐宴南书房的师傅、一众文学近侍,乾清宫里只剩下些宫女太监,显得冷冷清清。厨房里倒有节例,除了晚上的点心瓜果,特别还有月饼。画珠贪玩,吃过了点心便拉着琳琅去庭中赏月。只说:“你平日里不是喜欢什么月呀雪呀,今儿这么好的月亮,怎么反倒不看了?”
琳琅举头望去,只见天上一轮圆月,衬着薄薄几缕淡云,那月色光寒,照在地上如水轻泻。只见月光下乾清宫的殿宇琉璃华瓦,粼粼如淌水银。廊前皆是新贡的桂花树,植在巨缸之中,丹桂初蕊,香远袭人,月色下树影婆娑,勾勒如画。那晚风薄寒,却吹得人微微一凛。此情此景依稀仿佛梦里见过。窗下的竹影摇曳,丹桂暗香透入窗屉。自己移了笔墨,回头望向阶下的人影浅笑……中秋夜,十四寒韵联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