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应一声,转身而出,不多久便将那大臣迎入内殿。
兵部侍郎跪在地上磕个头,声色发颤,
“启禀皇上,东南大捷!接连几役,平军势如破竹,杀贼十万余人,退敌三百里。”
元荆静坐半晌,眼底全无平日戾气,竟是满满的不能置信。
那大臣见其不语,便将战报举过头顶,“皇上,臣刚得了信儿,实在等不及写折子明日在奏,就赶着来同皇上报喜了,此番大胜,斐大人可是居功至伟啊。”
——
田崇光总觉得自己赖在东南不回京,还是颇有价值的。
这几月算是彻底见识了这人如何的狡诈用兵。
待首战探清对方虚实后,接下来便是反复的折磨。
敌退则追,敌攻则逃,最可恶,兵分两路,敌睡偷袭,敌醒痛击,不出一个月,那半数流贼捆了被子撤兵,任人撵都撵不上。
可这才刚退了敌,何晏却急着将那十万人调回北疆。
田崇光虽不解,眼底还是掩不住的敬佩,
“何大人不怕流贼卷土重来?”
何晏叹道:“怎么不怕,可若这兵再不还,怕是就真不用还了。”
田崇光道:“也是,算起来大人借兵已有整整一季,想来林大人该为此而受不少苦头。”
何晏轻点了头,后又沉声道:“趁着贼人暂退,我等也需加紧募兵。”
后又想起来似地,“临行前请的饷还未到?”
田崇光惊呼一声,连连拍头,“我竟将这事给忘了,昨个儿饷银已经到了,大致点过,约莫一百万两。”
何晏一愣,“这样多?”
后又静道:“他倒有几分贤内助的摸样。”
第72章 回京
流贼退兵三百里,回守丰城,筹谋反攻。
隔天,田崇光领十万大军北上回京。
何晏留守东南,以百万军饷就地募兵。
时入七月,城内拥甲举刃,城外绿荫离离。
宁月关整日里愁云密布。
每日都要上趟城墙,远眺东南,生怕流贼有丝毫重来之势。
这一日也不例外,宁月关看了半晌无果,又转了身,俯身朝城内望去。
玄黑铁弓,于烈日下迸出精光,钝芒如刃。
一个士兵攒足了劲儿将其提起,面色涨红,额角青筋暴起。
十丈开外,箭靶环环,却只零星几支羽箭。
旁边的士兵双臂抱胸,交头接耳,
“此弓造工颇为精巧,也不知是谁从贼人手里缴获过来的,看样子,该是将首之物。”
“你我驻守此地半年有余,这流贼虽出身山野,却是不乏骁勇之将,这弓重约三十斤,岂是人人都能单手提立的?”
“怨不得朝廷败仗连年,你且看看咱们那些当官儿的,除了贪污征税,狠命捞银,又有几个将心思放到这战事上。”
旁边的士兵连连点头,“可不就是,这回打了胜仗,还不是因为北疆铁骑在这。那林总督手下的三十万铁骑乃大平兵力精髓,数年磨一剑,国家大部分的军饷都花在养他们身上了,自然同东南那些山贼军无法相提并论,实力悬殊至此,哪有不赢的道理?”
另一个叹口气,“这回北疆铁骑也走了,那贼人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平军却只有这么一点,想想就觉得胜望渺茫。”
“一点点兵?宁大人不是早就募兵了么?”
“我看你是傻了吧,没看见那新兵都是些个什么东西么,市井流氓,这帮人欺负老百姓是一个顶两,可用来上战场,只会聚众斗殴,是万万不行的。”
“倒也有理。”
“没见着宁将军脸都愁成什么样儿了么。”
“如此一来,大平可真是…无药可医了”
“哎哎哎…他来了…小点声…”
那拉弓的士兵正欲放箭,忽然听得身后喧嚣全无,一派寂静。
这一个闪神,箭竟脱出两指,与三尺外扎地。
回过头,一群忍笑的脸前立着的人,竟是斐督师。
何晏将手里马鞭交给身后侍卫,伸一只手,
“给我。”
士兵面儿上一热,赶忙双手将弓正放入何晏手中。
城墙上的宁月关正想寻何晏,见他在,正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