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怜的时代,她已经习惯了混乱的影视文化市场,充满谎言的营销套路,容易被带节奏的消费者群体,所以许多时候,她也更习惯使用精妙的套路来达成目的。
但是她忘了,夏国并不是地球。
夏国的文化业和娱乐业经历了更长时间的演变和打磨,制度更加完善,观众也受过更多的考验和磨练,所以相对来说,对于影片本身的质量更加重视,也更能识破各种套路。
光就行业结构和观众观影习惯来说,夏国没有盗版,一个片子的盈利是长期的,最长的热销期甚至可以长达几十年。影片版权保护制度完善,举例来说,夏国的版权法有规定,影片二次创作的引用片段就规定不能超过20秒,短片不能超过影片总长度的六十分之一,下限为5秒。同时影片的分类和推荐细致前面,有专门的各种分类数据影视博物馆,能对观众进行各种精准的推荐,让不管有多偏门的片子,都有机会进入观众的视野。
除此之外,夏国的观众对于“创新”这件事很敏感。因为文化业昌盛,导致夏国经历过无数次的跟风热潮,而反复的作品同质化最后导致了相关行业规则的更新,所以很多作品都有创新度或独特度的评分,哪怕是跟风作品,也要求独特度的分级,如果与既有作品的同质化太高,不但会背负上“此作品有59%情节与其它作品雷同”,并被标注雷同作品名称的耻辱,而且也会得不到相应的独创性星级评分。
当然,即使如此,这些作品还是会得到相应公允的推荐,虽然会排列在星级作品后头,但是观众是有同样多的机会看到它们的,因为套路化并非抄袭。
如果是在地球的话,很多消费者是不会在乎这一点的。毕竟国内的文化娱乐发展起来还不到几十年,连技术结构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组一遍。在网文开始兴盛之前,文学创作甚至还是小部分知识分子的特权,写的人经验不多,看的人要求也不高,有一个新奇的创意就像见识了崭新的世界,便会去寻找与这个世界相关的故事,因此非但不在意跟风套路,反而会刻意去追求这样的相似作品。
但夏国的消费者吃足了跟风的苦,深深明白套路化多么消磨一个题材的寿命和浪费观众的感情,所以即使有套路化的同类作品,他们也会自觉避开不去看。
当然,也是因为夏国可选择的名作足够多。如果同类型的作品,你能一直看到经典或者独特的内容,又何必去看千篇一律的“套路”?
这种行业风气之下,好作品不但寿命会被延长,很多时候观众也不会盲目“追新”。他们阅读和观赏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不会追逐流行。
因此一星期的提前上架,确实会影响两部作品前期的销量,但是因为夏国影视片的销售周期更长,所以总体的胜负还是更依赖于质量。
而殷怜现在很确定,黑怀朱不愧为年轻一派的领头人,虽然资历不如桂成山等人,但在创作水准上,桂成山和他根本是两个层次。
这是因为天赋吗?
殷怜思考了一下,觉得天赋可能有少数的影响,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两者对于剧作不同的态度影响。
仔细回想拍摄期间的事情,黑怀朱一直专心地在进行拍摄,而桂成山等人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上面。即使是后来的拍摄,他们也更多地把心力花在怎么表现自己身上,而非怎么呈现出最好的作品。
意识到这一点,殷怜心中暗暗有了警惕。
她也是那种过于自负的人,而且很多时候往往都迷信手段,自觉创作态度也不够纯粹。而这样无疑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就算她自觉有金手指在手,可是金手指不是万能的,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她的层次。
而这种本质上的差距,往往会很多时候会决定事情的胜负。就像偶像剧里,女主角总会收获爱情和财富和地位,可是很多时候,她要不爱男主不爱钱不爱地位才能收获这些……虽然这个剧情很嘲讽,但是很多时候事实便是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发,绕了远路反而走了捷径。
所以殷怜告诫自己,以后她不必以剧作为人生目标,创作的目的也不比纯粹,但态度一定要端正。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证明了这一点。
安自和这边拿到了样片,进行内部试看之后,态度发生了几乎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先前他们对于黑怀朱的态度其实是比较微妙的——因为黑怀朱虽然名气大,但资历却不太够,而且是殷怜钦点,难免在人看来有走后门的嫌疑。
安自和方面安排了三个副导演,一方面是为了掌控拍摄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未必没有不信任黑怀朱能力的意思。当然,不能因此认为桂成山早先的找麻烦行为都是影视公司授意,安自和这一手可能有监督殷怜的意思,却绝不会想要真的搞散剧组。
就结果来说,他这一手是很失算的——桂成山比他预想之中可能搞事多了。甚至在如今的监制看来,黑怀朱和殷怜两个人反而要比桂成山省事太多。
但是影视方面仍旧尽力维护了桂成山,哪怕感情上再不耐烦——因为他们觉得桂成山的能力比黑怀朱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