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短剧殷怜平均每天能拿到好几个短剧本,编剧老师如果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灵感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回炉重修某个特定剧本,但是总体进度还是很快的。
第一集因为是比较完整的故事,长度较长,出场人数也比较多,以宿舍的孩子人数来说甚至不足以完成排练,所以殷怜暂时压下了没有放给孩子们,另一边却在联系熟悉的剧团,询问他们的合作意愿。
《法师王》和《黑贤者》被演火之后,没有人再怀疑殷怜的创作和导演能力。虽然这一次的剧本类型和题材与前面两部完全不同,但是至少大部分剧团都愿意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了。
《地府改革》这个名字听上去颇为恶俗,但实际上却是披着戏剧外壳的正剧,故事本身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而且虽然不是殷怜本人创作,但是受聘的编剧也是颇有实力的成名编剧,所以看到书名的时候,一些人就安了一半心,当看完剧本,更是怦然心动。
唯一可能会令人迟疑的,大约就是殷怜给自己养着的小演员指定了一部分的重要角色,甚至专门定制了大量的高光剧情。不过孩子们已经在剧团混迹了一段时间,整个圈子里也有所耳闻,多少都了解他们目前的能力等级,加上剧团跟娱乐圈到底还是有些差别,表演作为工作的性质要大于立人设,所以勉强都还能够接受。
殷怜定制的角色多数是孩童的角色,剧团的小演员不多,临时找很多剧团甚至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和殷怜手下这一波等级相当的。
原来的剧团其实对剧本也很心动,但是《法师王》和《黑贤者》现在正红火,不但场场爆满,而且之后还安排了巡演,实在是没有人手和精力再排一场新戏,殷怜也肯定不愿意等,只有暂且放弃。
团长其实也很心痛,因为《地府改革》这一部剧,殷怜明确表明了打算用同一班人马同时排演戏剧和拍摄影片,然后在戏剧演出的时候,同时上线影片,后续甚至有很大可能制作成剧集。
相比无奈放弃的团长,其它剧团就兴奋多了。目前来说,国内出色的原创戏剧剧本并不多,真正的好剧本往往都被演烂了,剧团原创的剧本又很难出圈,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水平不够——戏剧剧本往往比电视剧和电影剧本还要求文学素养和雕琢,但是目前的戏剧市场对于创作者的吸引力根本无法和影视剧相提并论。
所以殷怜这个本身有关系有资本又有市场掌控力的大小姐自然就很受关注。
但是殷怜并不着急,她甚至都懒得自己跑去跟各个剧团洽谈,只找了代理人去跟各个剧团接洽,自己则开始安排孩子们排演后续的短剧。
如果正式排演戏剧或者拍摄剧集,孩子们肯定就只能担任一些年纪相近的角色。但是殷怜可不会满足于这个程度的表演,所以在内部的排练之中,只要是能够满足主要角色人数的单元,殷怜就让孩子尝试扮演各种年龄的角色。
里面既有成人,也有孩子,既有老人,也有侏儒。她甚至不介意孩子们互相反串,以此来进行观察。
而套上虚拟软件里的虚拟形象,就更容易分辨出孩子们演出各种不同年龄身份人物的弱势和缺陷。
结果是极其出人意料的。
因为所有的这些孩子,都能把至少两类以上的成年角色演出得很逼真。
其中罗顾和小米糖简直如同开了外挂一样,罗顾几乎可以把任何他见过的人表演得活灵活现,当然,仅限于他能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境状态下。小米糖差一些,她演出异性多数时候会有违和感,仅有几个能演出得比较逼真的异性角色,一个是她自己的父亲,一个是她原来的经纪人,还有一个则是以前合作过而且关系不错的老导演,但是大部分同性角色都可以进行完成度较高的模仿。
剩下的孩子则各有不同,大部分人无法很好模仿异性,也不能演戏一些他们本身不太熟悉的人物类型,但是对于经常接触且非常熟悉的人却往往都能模仿个形似,少数一些还能表现出神韵。
殷怜真的因此吃了一惊。
他们不是方法派也不是体验派,虽然明面上比较接近于表现派,但事实上也不太一样,因为表现派至少要求“构筑角色形象”,而他们却只是单纯地进行模仿而已。
非要说的话,这群小演员应该属于天赋派或者本能派。
他们依靠本能就可以模拟出别人的行为,通过想象就可以敏锐地找到行为的逻辑和感情关联。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只要凭着感觉行动,就可以表现出相应的形象。